材料一:
自从春节期间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一鸣惊人,这一年间河南卫视充分运用了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深度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描摹历史风貌,其国风、国韵、国潮引发一轮轮观看热潮与网络热议,引起观众共鸣。
在主题挖掘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得到进一步呈现。北京卫视节目《上新了·故宫》以新颖的形式为古朴典雅的建筑增添鲜活气息。浙江卫视节目《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让观众跟随嘉宾探访中华文明之美,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以典籍为载体,从文明起源讲到当代传承。
(取材于《2022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及文化环境分析》)
材料二: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环境来源于年轻人的需求。摸准观众日变日新的需求,展开对新圈层、新领域的探索已是业内共识。相比网综的反应速度,电视综艺的步伐较为稳重。但这一年,在坚守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下,电视综艺也越来越靠近年轻人。
如今的文化类综艺已成功由早年间的《百家讲坛》1.0时代迈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2.0时代,而《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万里走单骑》等节目则拉开了文化类综艺3.0时代的大幕。在不断升级创新中,文化综艺始终坚守文化内核,在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找到与年轻观众能够共情的突破口,拥抱流量、跨界融合。《国家宝藏》热播时,许多网友将节目中提到的国宝制作为表情包。在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卫华看来:“这种‘流行化’的创新表达拉近了受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不仅激发了观众主动接近和理解文化内容的兴趣,也让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社会影响力。”让草根成为流量,让流量回归草根是文化类节目创作的另一个制胜法则。草根的加入让文化类节目形成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取材于《2021-2026年综艺节目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材料三:
材料四:
我国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2013年之前一直处于低迷期,但是到了2013年之后有了飞速的发展。2013年之后国家开始大力提倡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中央台推出了一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首次定位将学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结合起来。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明确的认知。
从文化继承方面讲已经有了初步的分类:第一种是传统文学类即传统的诗歌曲故,文字,文学作品等,代表的经典节目有《中国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第二种是文物鉴宝类,以史为剧,以器为内容展开。例如《天下收藏》《一锤定音》《鉴宝》等。还有一种是以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为基础的节目:《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第三种则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线的文化传承,这里面包括接近失传的手艺,名家戏剧等,最著名的有《梨园春》《武林风》《传承者》《非凡匠心》笔;第四种则是与中国餐桌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传承。例如《舌尖上的中国》《一城一味》等。
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在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固有的特点。首先,其具有时空性和参与性的特点。其次,传统文化节目的程式化非常固定。第三,传统文化仍然具备综艺类节目的表演性特点。
(取材于《国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