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北镇市月考)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①,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矣。”乃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裹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死以成名。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

    材料二:

    豫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节选自方孝孺《豫让论》)

    【注】①知伯,即智瑶,也称“智伯”,春秋末期晋国大夫知(智)氏家族的家主。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居顷A之B襄子C当出D豫让伏E所当过F桥下G襄子至H桥而马惊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漆,涂漆,“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意为“与……交好”,两者活用类型不相同。 B . 众人,指一般人,与《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众人”词义相同。 C . 爱,爱惜、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的“爱”词义不相同。 D . 厌,也作“餍”,意为满足,与《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的“厌”词义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豫让在范氏、中行氏门下不得志,投靠知伯后受重用。他认为知伯把自己当国士对待,所以不顾一切要为知伯报仇。 B . 豫让为了刺杀赵襄子,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刺杀未能成功,他请求击刺赵襄子的衣服,然后被杀,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C . 豫让认为刺杀赵襄子替知伯报仇是国士报答君主的方法,但方孝儒认为豫让没能尽到国士应尽的职责,自甘沦为刺客。 D . 方孝孺认为如果豫让在知伯肆意妄为时直言劝谏,甚至以死劝谏,使知伯醒悟,避免灭亡的命运,则豫让虽死犹生。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矣。

      ②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5. (5) 方孝孺为什么认为豫让不配称“国士”?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