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深圳模拟) 阅读文学作品,完成下题

    惊叹,由“吁”到“芋”

    冯杰

    在我们北中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你就是把全部的龟片翻个底朝天,也找不到这个小小的“芋”字,文字比它本身走来得要更晚一些。

    我开始把它的来历想象成一出乡村传奇:

    最早,是在很远的一天,我们北中原的先民在田野或荒无人烟之地苦旅,忽然,看到了那种未曾见过的大叶子,于是,发出惊叹——“!”

    再于是,这种植物就开始叫“芋”了。这就是它的来历。

    当然,还得给汉字戴上一笠遮雨的草帽。中国汉字有个规律,凡带草字头的,都是绿颜色的汉字,能发芽的汉字,能种下的汉字。

    这是我赋予这种植物诞生记的小引子,自然是禁不起推敲的。我只不过想用文字把它打扮一下,好让芋穿着一面面大绿叶子出场而已。

    芋因充满乡土情结而可入画。我是首先看到齐白石画的芋叶,其后,才看到真芋的。在一方小小的邮票上,那芋的肥大枝叶几乎延伸到方寸之外了。滴下的露水,正在深浅分明的墨叶上流淌。一边,还有两只歌唱秋风颂的蟋蟀。

    我爱吃芋头。初春,母亲常常会在集市上买些小芋头。大的煮热,让我们蘸着小碟子里的白糖吃。小的也不丢,留下来。我看到一小筐里放着一堆小芋头,一个个顶着绿芽。原来母亲要种。

    芋头开始在院子里发芽,抽枝时还要随着培土。等到长大时,芋的风姿有点像陆地上生长的荷叶,大叶子在晚风中缓缓摇曳。有串门的人也“——”:

    “你们怎么种了一院子藕啊?”

    中国的芋头可能要数广西荔浦芋头最大最好。据说过去都是“贡品”。母亲生前,我们全家坐在一起,看过那个关于刘墉的喜剧,荔浦芋头作为角色在里面出场过。那时,曾有黄昏里开心的笑声。

    有一年,我随一个旅行团到过荔浦,专门在一个小火炉前买过一个,双手捧着,边上车边吃,干,面,掉粒,惹得一车人看我的贪相。别人告诉我,桂林那边也有卖的。

    等到从桂林回中原,临上车时,想给母亲买个带回去,却怎么也见不到芋头那毛乎乎的影子了。

    后来冬天,在北中原的小镇菜市场上,见到了这种荔浦芋头,是从南方运来的,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两个,让母亲尝尝。

    母亲嫌太贵。

    “不贵,芋头都是坐火车来的,那么远。”

    母亲还用刀片削下几块,说:说留下来种种试试吧。她以为还会像过去在集市上买的小芋头呢,一个个都听她的话。

    来年,荔浦芋头沉默,都没有发芽。

    (选自《泥花散帖》有删减)

    ①“吁”是感叹词,相当于“哇”,朗读声音可以由低到高再到低,是一种惊叹的语气。

    1. (1) 小语读完这篇文章,作了一处批注,请你学着小语的批注①,给第9段的“吁”写个批注。

      针对文章内容和写法,你和小语展开了讨论。

    2. (2) 小语:带草头的字会发芽生长这一说法很新鲜,让我联想到《爱莲说》中“青树翠蔓”的“蔓”字,我好像看到了碧绿的藤蔓不断牵延垂挂、在风中摇曳的样子。

      你:我也想起《陋室铭》中的“”字,它让我仿佛看到(2)

    3. (3) 小语:第10段“你们怎么种了一院子藕啊?”为什么要另起一段呢?
    4. (4) 小语:我曾经读到一首古诗《秋日漫兴》,我觉得里面的“萃”跟文中第7段齐白石先生画中的“芋”一样有活力;画家和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活力的呢?

      秋日漫兴

      【清】沈瑾学

      小小一村三十家,家家结个竹篱笆。

      田角绿擎芋头叶 , 豆棚黄上丝瓜花。

      老牛虽瘦不偷力,浊酒譬无聊免赊。

      最是网船相识熟,寻常买得贱鱼虾。

      (选自《新编清诗三百首》)

    5. (5) 小语:荔浦芋头是从南方运过来的,作者应该知道北方的土壤种不出荔浦芋头,那作者为什么当下不直接告诉母亲呢?

      (提示:结合全文内容回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