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的醒狮
林延军
ㅤㅤ①村庄的气息,从“咚咚咚”的鼓声里开始。
ㅤㅤ②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黝黑的额头写满皱纹,像是田畴里的庄稼。田里耕作的带头小哥,便直奔村里宗祠旁的一间小屋,屋内灯光微弱,带头小哥举起鼓槌,“咚咚咚”的鼓声在村庄的上空回荡。一阵熟稔地拾掇,有人头顶着狮头,有人弯腰当狮尾,他们脚踩着土地,双手举起狮头
ㅤㅤ③“狮子”时而抬头扭脖,时而腾挪翻越,时而眨眼踢腿,“狮子”又向前奔跑,像是听到谁的呼唤,抬头,突然间又摆头晃脑。此时,紧跟着又从慢转为快。
ㅤㅤ④一会儿狮子“高兴”了,一会儿狮子“生气”了,一会儿狮子“悲伤”了……从步伐到动作,舞狮人在“狮子”的世界里,靠默契和心灵相通等配合,狮子像生长在村庄的精灵,为百姓带来欢乐,辟邪。
ㅤㅤ⑤正月的日子,“狮子班”便串村走巷,挨家挨户,寓意庆贺一年的收成,祈祷风调雨顺。 他们在村庄穿行,变成村庄乐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又像田畴里的庄稼,在南方这片贫瘠的红土地上跳跃起来。
ㅤㅤ⑥每次舞狮前,都会有一段击鼓演奏。“咚咚”的声音从低到高,变化多端,又似乎要把“狮子”唤醒。随后,醒狮闻鼓起舞,或洗须,或舔身,鼓声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像狂风暴雨,看得如痴如醉。
ㅤㅤ⑦霎时,握鼓槌者用尽力气,擂出浑厚的鼓声,“狮子”又弯了一下头,似沉思,似惊悚,尾巴随之摇摆起来,地面不时扬起一阵土灰,围观的老老少少如追星。
ㅤㅤ⑧舞狮,源于宫廷狮子舞,盛行于民间。
ㅤㅤ⑨相传远古时期,广东南海一带发生了瘟疫,后来出现一只神兽,瘟疫便很快没有了,后来百姓为了纪念神兽,配合锣鼓,并用一张桌子放置家门口,等待年兽采食。由于年兽与狮子的样貌相似,经常为老百姓带来祥瑞和喜气
ㅤㅤ⑩在广东,因粤语“瑞”与“睡”读音相同,老百姓比较忌讳,后又将“瑞 狮”改称“醒狮”。直至明代,醒狮出现在广东的一些村庄,风调雨顺,把愿景守托在醒狮的身上。村民用醒狮的威严驱赶邪恶
ㅤㅤ⑪记忆中的童年,许多小伙伴都有“功夫梦”“狮子班梦”。一听到鼓声响起,小伙伴们就像着了魔,直奔村中央的那片空旷地。“舞狮子啦!快!”成为我们奔走相告的口头禅。但每次看完舞狮表演,伙伴们都意犹未尽,模仿击鼓。
ㅤㅤ⑫是的,醒狮一动,沉寂的村庄就被唤醒。它们威严,它们祥瑞,它们从乡野走进城市,从世界的东方撒向全世界。在一呼一吸之间,醒狮登上异乡的舞台,在万千景象之中,醒狮一跃登上非遗的榜单
ㅤㅤ⑬醒狮,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又像一条辽阔的河流,支流所到之处,滋长乡愁。
场景 | 场景一:① | 场景二:正月日子祈祷风调雨顺 |
锣鼓 | 鼓声咚咚,敲锣打鼓→从快转慢,从慢转快 | 击鼓演奏,从低到高→鼓声回荡,热烈浑厚 |
狮 子 | ②→奔跑呼唤,摇头摆尾 | 睁眼洗须,舔身抖毛→③ |
阅读锦囊 |
阅读批注 |
赏析式批注:
从语言表达角度进行欣赏与分析。 |
①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文中第⑤段画横线句进行赏析式批注。 |
②在分享第⑪段的批注时,小安与小深发生了以下讨论,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小安: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都略显多余,我认为可以删去。 小深:我认为这段不能删去,因为 | |
感想式批注:
就文章内容写出读后的理解感悟或心得体会。 |
③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对第⑬段“醒狮,是有生命的”进行感想式批 注。 |
第一单元 前言ㅤㅤ
ㅤㅤ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 各地风土人情,感受到多样的生活 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ㅤㅤ
ㅤㅤ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