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八下·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未。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半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导向所志,遂述,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蜀氏遇晋饥,辈三五人,挟木弓竹矢,入白鹿山,捕猎以自给。因值群鹿骇走,分路格之。一人见鹿入两崖间,才通人过,随而逐之。行十余步,但见城市栉比闾井繁盛了不见鹿。徐行市中,因问人曰:“此何处也?”答曰:“此‘小成都’耳,非常人可到,子不宜久住。”遂出穴,密志归路,以告太守刘悛(quān),悛使人随往,失其旧所矣。 

    (选自唐末五代•杜先庭《神仙感遇传•药氏》)

    [注]①梁:某一等级、某一类别的人或物。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答之 

      ②未果,病终 

      行市中 

      ④密归路  

    2.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遂出穴,密志归路,以告太守刘俊。

    3. (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甲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从“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B . 乙文中“但见城市栉比/闾井繁盛/了不见鹿”,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C . 甲文“不足为外人道也”,乙文“子不宜久住”,短短几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旨在凸显与世隔绝之人的谦逊豁达、不喜张扬的品质。 D . 两文故事内容不同,但在情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发现者都是偶然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之地,那里的人生活自足,安顺和平;发现者在回去的路上做了记号,而回头再找时已无迹可寻。
    4. (4)  【甲】【乙】两文作者不同,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也不同,但讲的都是人们“避难入山”的故事。请你推测这类“避难入山”故事被广泛流传、改编的原因表达了人们怎样的社会理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