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九上·如皋月考) 阅读甲、乙文,完成答题。 

     【甲】生机 

     (汪曾祺) 

     芋头 

     ①一九四六年夏天,我离开昆明去上海,途经香港。因为等船期,住在一家华侨公寓的楼上。这是一家下等公寓,已经很敝旧了,跑澳门做鱿鱼、蚝油生意的小商人,准备到南洋开饭馆的厨师,很简单,有一条席子,米很白。菜是一碟炒通菜、一碟在开水里焯过的墨斗鱼脚,顿顿如此。墨斗鱼脚,因为这是海味。——我在昆明七年,很少吃到海味。只是心情很不好。我到上海,一点着落也没有,真是前途缈茫。带来的钱,已经所剩无几。在这里又是举目无亲,连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整天无所事事,就是踅到走廊上去看水手、小商人、厨师打麻将。真是无聊呀。 

     ②我忽然发现了一个奇迹,一棵芋头!楼上的一侧,一个很大的阳台,煤块里竟然长出一棵芋头!大概不知是谁把一个不中吃的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没有土壤,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 

     ③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豆芽 

     ④秦老九去点豆子。所有的田埂都点到了。——豆子一般都点在田埂的两侧,叫做“豆埂”,很少占用好地的。豆子不需要精心管理,把豆子撒到石头下面,说了一声:“去你妈的!”又把石头放下了。 

     ⑤过了一阵,过了谷雨,立夏了,路过这块石头。他的眼睛瞪得像铃铛,石头升高了!他趴下来看看!豆子发了芽,一群豆芽把石头顶起来了。 

     ⑥“咦!” 

     ⑦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 

     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 

     ⑧玉渊潭当中有一条南北的长堤,把玉渊潭隔成了东湖和西湖。堤中间有一水闸,东西两湖之水可通。东湖挨近钓鱼台。“四人帮”横行时期,绕一个圈,用钉子钉死。东湖被圈禁起来了。湖里长满了水草,没有人。湖中的堤上还可以通过,也可以散散步,更不能拍照。我的孩子有一次带了一个照相机,举起来对着钓鱼台方向比了比,很严肃地说:“不许照!”行人从堤上过,总不禁要向钓鱼台看两眼 

     ⑨“四人帮”粉碎后,铁丝网拆掉了。东湖解放了。岸上有人散步,遛鸟,还有人划着轮胎内带扎成的筏子撒网捕鱼,有人弹吉他、吹口琴、唱歌。住在附近的老人每天在固定的地方聚会闲谈。他们谈柴米油盐、男婚女嫁、玉渊潭的变迁…… 

     ⑩但是铁蒺藜并没有拆净。有一棵柳树上还留着一圈。铁蒺藜勒得紧,柳树长大了,把铁蒺藜长进树皮里去了。兜着铁蒺藜的树皮愈合了。鼓出了一圈 

            ⑪有人问:“这棵树怎么啦?” 

            ⑫一个老人说:“铁蒺藜勒的!” 

            ⑬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选自《人间草木》,有改动) 

     【乙】孙郁:汪曾祺正在被经典化的路上 

     ①【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十几二十年,汪曾祺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普通读者的关注,在文学界有一定关注,但和当时的主流作家比,您怎么看他在当时的这种边缘化? 

     ②【孙郁】:80年代文学的主流思潮是反思“文革”,属于新启蒙的一部分,主旨是提倡人道主义。文坛流行的人道主义,是面向这场文化、政治灾难。而汪曾祺的几篇小说,还有他的散文都不在这个体系里。 

     ③汪曾祺和主流话语是不一样的,他启用了另一套进入日常生活的话语体系。当时,他的文字把高大上的话语、虚假的文学拉回到日常生活。那种日常是散淡的,其中有中国传统文人人脉里精善秀雅的东西。它不是主流,可能只是一棵不高的小树苗,但声势不大,所以当时汪曾祺没有大红大紫。 

     ④【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汪曾祺80年代之后写作的作品在认可度和传播性上会高于他的早期作品? 

     ⑤【孙郁】:他60岁以后才开始被人们广泛注意,这跟他晚年作品的题材和风格有关。他上世纪40年代时期的作品整体上是空灵、无序的,语言里充满痉挛、战栗的感觉,读起来是隔着的,通俗地说就是不容易共鸣。 

     ⑥退回到传统文化里,写现实主义的作品,这是他80年代之后创作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他的经历帮助他后来的创作更回归传统和民间。 

     ⑦汪曾祺是能够进入到民间文化和语言系统内部的。汪曾祺以感性的方式把从民间得来的东西呈现出来,永远地保存下来了,这恰恰是作家的贡献。 

     ⑧民间的滋养调动的还有他早期的乡村记忆,40年代时他也写高邮,但写法和80年代之后很不一样。之前是有些精英视角,后来有了切实的经历之后,他更能体察底层的生活状态,还有生活的不易,并从生活中挖掘出美 

     ⑨【三联生活周刊】几乎是他去世之后,确切说是近十年,汪曾祺和他的作品被重新发现了 

     ⑩【孙郁】虽然承接传统文化,承接“五四”传统,但汪曾祺是个当代作家,但这个语言无论在80年代还是当下,和时代的主流话语体系都有一定反差感。 

            ⑪在80年代,他不喜欢宏大叙事,不喜欢虚假的个人经验,很多时候把道德感隐藏起来。《受戒》《薛大娘》这样的作品,他笔下的女性很多都是离经叛道的,这个非常现代。 

            ⑫沈从文、鲁迅已经经典化了,汪曾祺正在慢慢地被经典化。相信再经过好多年以后,汪曾祺的成就要高于沈从文 

     (选自2020.4.6《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1. (1) 阅读【甲】文,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事物 

       

       环境 

       

       生长状态 

       

       共同特点 

       

       芋头 

       

       煤块里 

       

       仅靠一点雨水,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 

       

       ③ 

       

       豆芽 

       

       石头下 

       

       ② 

       

       柳树 

       

       ① 

       

       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我”发现作者把文章命名为“生机”的原因是:④ 

    2. (2) 读好重音可以传情达意。小语和小文对【甲】文中划线句的朗读重音进行了探讨,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交流对话。 

       小语:我认为划线句重音可以放在“瞪、趴”上,因为这两个动词 ①。 

       小文:是的,也可以放在②”“③”两个词上,因为这两个词生动体现了豆芽力量大、生机勃勃。 

    3. (3) “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甲】文末尾意蕴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
    4. (4) 通读【乙】文,请分析汪曾祺作品正在被经典化的原因有哪些? 
    5. (5) 2020年第十四期的《三联生活周刊》用“汪曾祺•人间烟火”做封面,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封面中“汪曾祺•人间烟火”的理解(可以从取材、语言、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链接材料】“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汪曾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