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中国人民始终传承和jiàn xíng 自强不息精神,A(风云变幻/风云突变)中把握中国前进方向,书写了中国以及人类发展的壮阔。全体中华儿女,秉持自强精神、hán yǎng 自立力量,正在昂首阔步前行。
A处的短语是
九(1)班举行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甲图 乙图
活动一:讲述“君子自强不息”的名人故事
活动二:举办“青年自强不息”的演讲比赛
活动三: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艾青《刈草的孩子》1940年)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艾青《煤的对话》1937年)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
(艾青《礁石》•1940年)
【甲】
天平山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乙】
游天平山
(宋•王疏)
胜景奇踪烂漫游,归鞍欲上重回头。
山禽于我情何厚,逐马声声似见留。
【丙】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① , 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②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③撑拄,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若合而通,窄险深黑,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遂相引而出。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举觞一醉,岂易得哉!”
(节选自明•高启《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舆:车。②狙杙(jū yì):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③蟠孥:盘曲,牵引。
①)不可名状
②下坠于沼
②谒魏公祠
④既入
①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
②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
①【甲】【乙】两诗写“乐”手法独特,【甲】诗中“一路莺啼送到家”和【乙】诗中“逐马声声似见留”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说说它们是怎样表现诗人之“乐”的。
②【丙】文所写之“乐”内涵丰富,请说说你的理解。
班级打算召开“动起来,让生命更精彩”主题班会,研究小组收集并整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长期久坐不动,不仅影响体能,还容易导致作息紊乱,疫情防控期间居家生活学习,活动空间受限,加之对疫情的担心,容易出现肥胖、免疫力下降、视力不良及心理问题等。
初中生的久坐行为已经成为在校学生身体健康不可忽视的课题。班级研究小组对此专门做了调查统计。
假期里你平均每天锻炼时间大约为多久? | 你为什么基本不锻炼? | 你为什么坚持锻炼? |
1小时左右:17% | 太麻烦:21% | 父母要求,不得不练:21% |
20分钟左右:35% | 作业多,没时间:30% | 强身健体,喜欢运动:36% |
基本不锻炼:48% | 刷手机都来不及:42% | 体育中考,不得不练:43% |
【材料二】
《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青少年部分)》
儿童与青少年(5﹣17岁) 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身体活动的收益体现于以下健康结果:改善身体健康(心肺和肌肉健康)、心血管代谢健康(血压、血脂异常、葡萄糖和胰岛素抵抗)(学业成绩、执行功能)、心理健康(抑郁症状减少)以及肥胖症减轻。 | ||
一星期每天至少60分钟 中等强度到剧烈强度活动 大多数此类身体活动应为有氧活动 | 每星期至少3天 剧烈强度有氧活动 那些增强肌肉和骨骼的活动都应包括在内 | 限制 久坐不动的时间, 尤其是娱乐性的屏幕前时间 |
青少年较多久坐行为与以下不良健康结果有关:更加肥胖;心脏代谢健康、健康状况、行为品行、亲社会行为较差;以及睡眠时间减少。 |
(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11月25日发布)
【材料三】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从环境摄取营养物转变为自身物质,同时将自身原有组成转变为废物排出到环境中的不断更新的过程。
如果身体新陈代谢比较快,生长发育也就比较旺盛,人的热量也消耗得比较快,避免肥胖。促进新陈代谢对我们的身体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运动、蒸桑拿、多喝水等可以加快新陈代谢,给机体带来很多好处,使皮肤更有光泽等,有利于身体健康。
【注】MET为身体活动强度代谢当量的基本测量单位,1MET为安静坐位休息时的能量消耗率。中等强度的能量消耗率一般在3﹣6MET。
【材料四】
运动时,控制好强度很重要,过低则锻炼效果不够,如何确定运动强度呢?目前比较常用的简易算法是: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的心率=最大心率×60%到80%。而每个人的最大心率一般用“220﹣年龄”这一公式来推算。
例如,一个30岁的人,首先用220减去他的实际年龄30岁,再分别乘以60%和80%,就能得到一个范围值:下限为114次、上限为152次。如果这个人在锻炼过程中,那么他所进行的就属于中等强度的运动。
①②③
要求:①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②观点明确,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150字左右。
【甲】生机
(汪曾祺)
芋头
①一九四六年夏天,我离开昆明去上海,途经香港。因为等船期,住在一家华侨公寓的楼上。这是一家下等公寓,已经很敝旧了,跑澳门做鱿鱼、蚝油生意的小商人,准备到南洋开饭馆的厨师,很简单,有一条席子,米很白。菜是一碟炒通菜、一碟在开水里焯过的墨斗鱼脚,顿顿如此。墨斗鱼脚,因为这是海味。——我在昆明七年,很少吃到海味。只是心情很不好。我到上海,一点着落也没有,真是前途缈茫。带来的钱,已经所剩无几。在这里又是举目无亲,连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整天无所事事,就是踅到走廊上去看水手、小商人、厨师打麻将。真是无聊呀。
②我忽然发现了一个奇迹,一棵芋头!楼上的一侧,一个很大的阳台,煤块里竟然长出一棵芋头!大概不知是谁把一个不中吃的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没有土壤,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
③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豆芽
④秦老九去点豆子。所有的田埂都点到了。——豆子一般都点在田埂的两侧,叫做“豆埂”,很少占用好地的。豆子不需要精心管理,把豆子撒到石头下面,说了一声:“去你妈的!”又把石头放下了。
⑤过了一阵,过了谷雨,立夏了,路过这块石头。他的眼睛瞪得像铃铛,石头升高了!他趴下来看看!豆子发了芽,一群豆芽把石头顶起来了。
⑥“咦!”
⑦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
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
⑧玉渊潭当中有一条南北的长堤,把玉渊潭隔成了东湖和西湖。堤中间有一水闸,东西两湖之水可通。东湖挨近钓鱼台。“四人帮”横行时期,绕一个圈,用钉子钉死。东湖被圈禁起来了。湖里长满了水草,没有人。湖中的堤上还可以通过,也可以散散步,更不能拍照。我的孩子有一次带了一个照相机,举起来对着钓鱼台方向比了比,很严肃地说:“不许照!”行人从堤上过,总不禁要向钓鱼台看两眼
⑨“四人帮”粉碎后,铁丝网拆掉了。东湖解放了。岸上有人散步,遛鸟,还有人划着轮胎内带扎成的筏子撒网捕鱼,有人弹吉他、吹口琴、唱歌。住在附近的老人每天在固定的地方聚会闲谈。他们谈柴米油盐、男婚女嫁、玉渊潭的变迁……
⑩但是铁蒺藜并没有拆净。有一棵柳树上还留着一圈。铁蒺藜勒得紧,柳树长大了,把铁蒺藜长进树皮里去了。兜着铁蒺藜的树皮愈合了。鼓出了一圈
⑪有人问:“这棵树怎么啦?”
⑫一个老人说:“铁蒺藜勒的!”
⑬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选自《人间草木》,有改动)
【乙】孙郁:汪曾祺正在被经典化的路上
①【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十几二十年,汪曾祺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普通读者的关注,在文学界有一定关注,但和当时的主流作家比,您怎么看他在当时的这种边缘化?
②【孙郁】:80年代文学的主流思潮是反思“文革”,属于新启蒙的一部分,主旨是提倡人道主义。文坛流行的人道主义,是面向这场文化、政治灾难。而汪曾祺的几篇小说,还有他的散文都不在这个体系里。
③汪曾祺和主流话语是不一样的,他启用了另一套进入日常生活的话语体系。当时,他的文字把高大上的话语、虚假的文学拉回到日常生活。那种日常是散淡的,其中有中国传统文人人脉里精善秀雅的东西。它不是主流,可能只是一棵不高的小树苗,但声势不大,所以当时汪曾祺没有大红大紫。
④【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汪曾祺80年代之后写作的作品在认可度和传播性上会高于他的早期作品?
⑤【孙郁】:他60岁以后才开始被人们广泛注意,这跟他晚年作品的题材和风格有关。他上世纪40年代时期的作品整体上是空灵、无序的,语言里充满痉挛、战栗的感觉,读起来是隔着的,通俗地说就是不容易共鸣。
⑥退回到传统文化里,写现实主义的作品,这是他80年代之后创作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他的经历帮助他后来的创作更回归传统和民间。
⑦汪曾祺是能够进入到民间文化和语言系统内部的。汪曾祺以感性的方式把从民间得来的东西呈现出来,永远地保存下来了,这恰恰是作家的贡献。
⑧民间的滋养调动的还有他早期的乡村记忆,40年代时他也写高邮,但写法和80年代之后很不一样。之前是有些精英视角,后来有了切实的经历之后,他更能体察底层的生活状态,还有生活的不易,并从生活中挖掘出美
⑨【三联生活周刊】几乎是他去世之后,确切说是近十年,汪曾祺和他的作品被重新发现了
⑩【孙郁】虽然承接传统文化,承接“五四”传统,但汪曾祺是个当代作家,但这个语言无论在80年代还是当下,和时代的主流话语体系都有一定反差感。
⑪在80年代,他不喜欢宏大叙事,不喜欢虚假的个人经验,很多时候把道德感隐藏起来。《受戒》《薛大娘》这样的作品,他笔下的女性很多都是离经叛道的,这个非常现代。
⑫沈从文、鲁迅已经经典化了,汪曾祺正在慢慢地被经典化。相信再经过好多年以后,汪曾祺的成就要高于沈从文
(选自2020.4.6《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事物 | 环境 | 生长状态 | 共同特点 |
芋头 | 煤块里 | 仅靠一点雨水,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 | ③ |
豆芽 | 石头下 | ② | |
柳树 | ① | 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 |
“我”发现作者把文章命名为“生机”的原因是:④ |
小语:我认为划线句重音可以放在“瞪、趴”上,因为这两个动词 ①。
小文:是的,也可以放在②”“③”两个词上,因为这两个词生动体现了豆芽力量大、生机勃勃。
【链接材料】“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汪曾祺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往往都伴随着不断地自我认知和自我发现,在一次次自我认知的觉醒中,请你静下心来,回想一下是哪些人或事或物促成了你原先认知的改变,我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出真情实感,文体不限;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