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安乡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 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 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

    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 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 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 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 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 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 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

    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 ”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 (1) 材料乙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两处不给分。

      凡有四端 A 于我者 B 知 C 皆扩而充之矣 D 若火之始然 E

    2. (2) 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黔首:古代对平民的称呼,含义与庶民、布衣、黎民相同。如甲文中的“黎民不饥不寒 ”的黎民。 B . “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 ”,人们要讲究的仪式规范为礼,合于礼仪规范的做法为义。 C . 乡党:同乡的意思。“乡 ”“党 ”均是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乡。 D . 孝悌:孝,敬爱兄长;悌,善事父母。《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 ”句的“孝悌 ”即为此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是孟子施政之策,他描述“王道 ”景象所用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对实施“王道 ”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B . 甲文孟子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对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绘的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C . 乙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多种手法,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D . 丙文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 ”,广用客卿,才能让秦国更加强大,此番言语打动了秦王之心。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5. (5) 试概括甲乙两文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