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4-02-29 浏览次数:1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二上·安乡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 题。

    材料一:

    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在 以往,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 不可抹杀;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

    模,而典型传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

    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时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典型的认识与实 践功能仍然是有效的 ”。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 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

    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

    (摘编自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

    材料二:

    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 以报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于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 差异。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而在信息社会 中,大众媒介对历史的再现无疑是建构人们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机制。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不同 的媒介形象事实上在建构着不同的集体记忆。因此,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实际上涉及媒介建

    构和集体记忆两个方面。

    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我们知道,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 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媒体作为政党和政府的喉舌,首先就承 载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中国的焦裕禄是共产党员干部的模范代表,对焦裕 禄这一模范人物形象的建构事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而,焦裕禄媒介形象的 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起

    来的“想象的共同体 ”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总是受到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心态的影响,在每 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 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

    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首先是 20 世纪 60 年代的典型报道。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方面整个社 会的阶级意识、革命色彩还很浓厚;另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 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构 为“ 困境中的英雄 ”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 ”。再到 20 世纪 90 年代电影《焦裕禄》上映, 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业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 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因此,电影着重 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 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的电视剧《焦裕禄》所建构的焦 裕禄形象及相应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与当下的现实语境相契合的呢?细细究之,也不难发现其 内在关联。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国,越来越 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电视剧《焦裕禄》 将另一种人生哲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剧中,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 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当时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现状却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电视剧《焦裕 禄》通过诸多细节讲述了作为党员干部的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他在寒冷的冬夜给偏 远的公社送去棉衣,他亲力亲为给老百姓解决买煤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细节进行影像还原, 焦裕禄形象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精神——在剧中得以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

    综上所述,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表征的不仅仅是时间流 逝所带来的变化,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 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就当下而言,和谐社 会的建设迫切需要这方面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期盼,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蔡骐、曹慧丹《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发展》)

    1.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有关“典型传播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作为一种媒体传播样式,典型传播都产生了巨大的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 B . 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同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转型速度快,因此典型传播的存在是很必要的。 C . 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过程,就是一次不断变化的典型传播,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迁。 D . 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塑造,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力量的支撑。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而这种大众媒介又始终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 B . 集体记忆既指涉过去,又把过去和现在相连接,它的建构必然会与当时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 C .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这成为电影《焦裕禄》重构焦裕禄形象的重要原因。 D . 电视剧《焦裕禄》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精神,抑制的是消费主义的无节制的物欲追求。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媒体塑造典型形象除了能够借以倡导主流价值,同时也为人们的情感诉求提供了渠道。 B . 焦裕禄这一媒体形象的集体记忆关联着文化的、社会的因素,并将现在与过去相连接。 C . 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如果始终以某一种媒介为载体进行建构,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 D . 在新的时代,如果重拍以焦裕禄为主角的电影,他的媒介形象应该还会有新变化。
    4. (4) 电影《焦裕禄》和电视剧《焦裕禄》都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主题,但两部作品中这一主题的内涵并不一样。请结合材料二进行简析。
    5. (5) 如果将来再拍有关焦裕禄的影视作品,重塑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应从哪些方面加以借鉴?请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 2. (2023高二上·安乡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

    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

    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 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亦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 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扶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 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 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 日阀之万恶罪行也。

    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 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中日两国 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否则中国人民固将更增艰苦,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 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专此即颂

    安好

    聂荣臻

    八月二十二 日

    (摘编自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 》)

    材料二:

    本世纪以来,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卡特里娜飓风以及新冠肺炎等灾害接踵而至,据统 计, 自 1980 年以来全球共有 16 亿人死于灾害。破坏性的灾难,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 也会挑战乃至根除相关主体的联结关系,对人们情感造成开放性的创口。而这种形势下的相互 帮助,则有助于产生新的情感联结,将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人联系在一起,重塑信任与认同,乃至形成新的情感共同体。

    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学者迈克尔·格兰茨首次提出了“ 灾难外交 ”这一概念。“灾难外交 ”就是一国以救灾为契机,同其他国家,特别是受灾国家共同应对灾难挑战,围绕灾难的预防、救援和重建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从而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或深化。

    已有对“ 灾难外交 ”的认识仍局限于传统的创造性介入外交分析框架之中,强调“ 灾难外 交 ”通过发挥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来促进国家间关系升级。然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表明,情感因素对“ 灾难外交 ”的实践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喜爱、信任等积极情感可以使 援助国免受受援国对其动机的怀疑,而担忧、恐惧等负面情感可能使受援国拒绝接受援助或只 接受援助但不改变对援助国的刻板印象和态度,从而使灾难外交难以达到改善国家间关系的目的。

    从心理层面上看,灾难外交是一种情感交流的实践,当受灾者和援助者寻求一种方式来表 达其经历或感受时,灾难外交通过向双方传达对方的情感来吸引两国民众形成情感联系——援 助者可以借此表达同情与友谊,受灾者则从中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孤立的个人情感由此被嵌入到更大的集体之中,这个集体有着对灾难共同的情感理解。

    近年来我国的灾难外交实践,也证实了灾难外交培育共同情感的作用。2020 年新冠疫情 爆发时,我国作为受灾国收到多国帮助,我国在疫情好转后又主动向他国伸出援手,在相互的 援助与协作中增进了国家间的互信、巩固了国际团结,促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化。疫 情前期,日本官方和民间慷慨地向我国捐赠了口罩等医疗物资,我国的社交媒体、人民和政府 也积极主动回馈着这份善意。外媒评论称,中日两国民间和政府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相互支援“缓和了中日几代人的敌意 ”。

    当然,灾难外交要尊重受援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基础。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这一 点可以从美国民主党在“9·11 ”事件后针对中东受众的一项旨在促进民主价值观的重要倡议 的失败中得到证明——仅展示了美国的观点,缺少同中东国家经历与情感的相互承认。遵从受 援国情感表达的规则也不是可有可无。不同国家在情感交流的方式上存在差异,例如,日本文 化对公开展示震惊和恐怖的表情有规定,而美国文化则没有。规则表达了某种社会确定的规范 或习俗对情感信息交流方式的期望,包括语言、强度等,在跨文化环境中,违反特定文化的情感表达规则就会导致沟通障碍和敌意,不利于人类的共同情感建设。

    (摘编自韦红、马赟菲《论灾难外交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情感建设》)

    1.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日阀造成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亲、老人失去儿女,此弱女成孤仅是其中一例。 B . 聂荣臻元帅的信,蕴含着平等、和平、人道、友爱的思想,胸怀宽广,境界高远。 C . “灾难外交”理念的提出,为国家救灾提供契机,也将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或深化。 D . 彼此尊重、相互认同是灾难外交援助的重要基础,舍此,往往会失却灾难外交的意义。
    2. (2)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在灾难外交中重塑人类情感共同体”观点的一项是( )
      A . “糟糕的埃博拉危机提供了认识我们真正的朋友的机会,而中国则是利比里亚真正的朋友之一。” B . 新冠疫情燃起,中国把多国联结在一起,善意在各国民众之间传递,显示了民族间的情感力量。 C . 在形成共同情感的路径中,人们通过互动传递情感,并共同理解灾害中的情感,从而使情感聚合。 D . 情感可以在媒体上自由地表达和传递,即使远在天涯的人们坐在家中也可以感受到异国“遥远的情感”。
    3. (3) 聂荣臻将日本人分为“ 日阀”和“ 日本士兵及人民”两部分进行阐述,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
    4. (4) 结合文本,就“ 灾难外交培育共同情感” ,请整合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2023高二上·安乡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 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 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

    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 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 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 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 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 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 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

    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 ”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 (1) 材料乙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两处不给分。

      凡有四端 A 于我者 B 知 C 皆扩而充之矣 D 若火之始然 E

    2. (2) 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黔首:古代对平民的称呼,含义与庶民、布衣、黎民相同。如甲文中的“黎民不饥不寒 ”的黎民。 B . “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 ”,人们要讲究的仪式规范为礼,合于礼仪规范的做法为义。 C . 乡党:同乡的意思。“乡 ”“党 ”均是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乡。 D . 孝悌:孝,敬爱兄长;悌,善事父母。《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 ”句的“孝悌 ”即为此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是孟子施政之策,他描述“王道 ”景象所用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对实施“王道 ”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B . 甲文孟子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对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绘的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C . 乙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多种手法,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D . 丙文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 ”,广用客卿,才能让秦国更加强大,此番言语打动了秦王之心。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5. (5) 试概括甲乙两文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
  • 4. (2023高二上·安乡县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描写一场秋雨过后,无相寺边河湖溪塘都涨满了水,天光水色交融的景象,展现了西溪的独特风貌。 B . 颔联从小处、远处着墨,微风初起、草声微弱等景象都被诗人一一捕捉,一见一听,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C . 诗人笔下的无相院极其清净,溪水照映人影,也照见了人的内心,几乎达到“心与境寂 ”的禅悟境地。 D . 诗人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和反衬等多种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2. (2) 张先善写“影 ”,人称“张三影 ”。此诗中有三处写“影 ”,请简要分析它们的角度有何不同。
  • 5. (2023高二上·安乡县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的具体原因是“”和“”。
    2. (2) 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3. (3) 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既是运用比喻又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2023高二上·安乡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血浓于水、同气连枝,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 ① 。1997 年,香港回归,步入同国家共同发 展、永不分离的宽广大道。回归后,香港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今天,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活力香港朝气蓬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后盾。”25 年间, 世界形势 ②  ,但祖国的支持始终未变。抵御亚洲金融风暴 ,     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建设粤港澳 大湾区港珠澳大桥成功通车 , 每当香港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祖国都有求必应,帮其化解问题、渡过难关。

    一国    是根根深才能叶茂    一国    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中华民族迎 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祖国强大了,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更 足了,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的机遇更多了。建立健全香港特别 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 落实“ 爱国者治港”原则……祖国一直为香港 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3高二上·安乡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小题。

    我们至今认为,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魔鬼 ”。而在这敌阵中, 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我们断定,它们干起坏事来该是饶有兴趣的,它们到我们 身上逐利,它们数目太多,疾病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我们成功地剿灭了一种疾病,总会有    ①  , 等着取代它的位置。

    这些都是具有社会规模的妄想狂的幻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我 们也从来都只是那个庞大的细菌王国相对漠不关心的对象。实话说,细菌致病是这样罕见,虽 然地球上 ②  , 致病菌的种类相对来说是这样少,这件事有着捉摸不定的一面。疾病 的发生,通常是  ③  , 是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境线,是生物界里边界协定的误解。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使用拟人修辞。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
四、写作(60 分)
  • 8. (2023高二上·安乡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一颗坚硬的内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融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