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牡丹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传统中国人评价人品的重要尺度,而“中华传统君子人格”主要是指儒家的做人理想,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我们做人仍有深刻的启示。

    “身心和谐”是自我和谐,是指有健全的人格,这是君子的基本素质。在儒家看来,做一个身心和谐的君子应该以仁为本,礼乐为用。一个人如果身心和谐,学习、工作自然能够做好。君子之心常驻仁德,恻怛恺悌,爱意充盈,生意盎然。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乃是因为心情乐易和平;小人常忧愁,乃是因为成了欲望的奴隶,焦虑窒息,生机全无。君子心灵是一个自足的无须外求的幸福世界。所以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不求人知,人知我,不喜;人不知我,不愠。君子之所以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是因为他的内在足够强大,其心灵世界洋溢着生机和幸福。

    君子处理人际关系,讲求一个“义”,也就是适宜、合宜。传统君子人格要求处理好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伦理关系。具体来说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关系扩展开来,构成古代一切的社会伦理关系。父子关系,讲求父慈子孝。作为父亲的职责,对于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将他们抚养成人,更要重视子女教育。身为子女,对父母长辈要恭行孝悌之道。孝顺并非指无原则地顺从,愚孝是君子所反对的。儒家主张君与臣之间相处要有一个适宜的度,这就是所谓君臣有义。君对待臣子要有一定的礼数,给予一定的尊重;臣为君办事,要忠于王事,尽心尽力地完成国君交办的任务。君臣关系是旧时代的政治架构,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个人与国家关系还在。君子处理这些关系,有些原则现在还可以适用。

    “天人合一”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思想,也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必备境界。在儒家看来,“道之大原出于天”:这个“天”主要是指人的天性和自然性,不仅仅指头上的那片天空。所以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与道家更重视人的自然性不同,主要指道德的天赋性;人能实践道德,就能天人一体,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君子知天,“天”有天然之意。儒家所谓君子知天,主要不是指科学意义上的探究天象,而是为了了解道德是从哪里来的,从而更好地实践道德。在孟子看来,好逸恶劳、追求肉体享受,“君子不谓性也”。传统儒家的天人关系,是追求天人合一。其核心思想是人要实践天或者实践大自然赋予人这个物种的道德理性,人能实践仁义礼智,就是发挥了人所特有的天性,使天性得以张扬,就是天人合一了。

    (摘编自武道房《试论中华传统君子人格》)

    材料二:

    “君子”概念在中国早期文明中业已广泛流传。《尚书》《周易》《诗经》都出现过“君子”的概念,唯有经过孔子的精细阐发,一个克已奉公、彬彬有礼、敏锐智慧、自强不息的君子形象开始大放异彩——完成了从社会身份向文化符号的华丽变身。

    人性问题是横亘于人类面前的一道千古难题。在天下纷争的年代,严酷的社会现实,激发孔子深切的生命关怀,执着于“为人求本”。善为至宝,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孔子从“人性本善”出发,充分肯定了人性中蕴藏的“道德力量”。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务本,就是确立“人性本善”的原则——遵循“善”的原则即为君子,违背“善”的原则便是小人。在充分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上,孔子通过“人性本善”的经验陈述,奠定了“君子人格”的人文情怀,开通了中华民族人性理解的文化之旅。

    “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理念,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贴和关爱。“仁”是孔子给出的“君子”行事的基本原理。孔子通过“仁”的阐释,娓妮道出他对人性的深刻认知。事理在人与人关系中生成,在人与人关系中发展。如果人与人在互动中能够互示其诚、互尽其仁,则天下可治。在孔子看来,“仁”是“君子人格”的根本依存。他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在道德意义的层面,“仁爱”是人性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在赤裸裸的暴力社会,由于“仁爱”充满着“平等”的意蕴而被普遍接受——仁爱面前,人人平等。如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谭嗣同说“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孔子以“仁爱”为基本道德品性,打通了政治与伦理的隔阖。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人性的检验;不论何许人也,都要担负道德的责任。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摘编自徐平《君子文化符号的当代理解》)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不仅是儒家做人的理想追求,也是传统中国人评价人品的一个重要标准。 B . 君子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所以他学习、工作都能够做好,内心常洋溢着生机和幸福。 C . 儒家遵循的君臣有义原则,在今天对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D . 孔子从“人性本善”出发,肯定了人性中蕴藏的“道德力量”,认为君子应以善为本。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主张父亲应供养子女并重视其教育,然后子女才对父亲恭行孝悌之道。 B .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主要强调道德的天赋性,认为人若能实践道德,就能天人合一。 C . “君子”的概念流传已久,因为时间的流逝,君子形象已经从社会身份转向了文化符号。 D . 孔子认为“仁”不仅是君子行事的基本原理,而且也是“君子人格”的根本依存与核心理念。
    3.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论点的一项是( )
      A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D .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5. (5) 《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