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
  • 1. (2023六上·秦都月考)  

    (二)

    虚奖真爱

    一间昏暗的小屋里,桌上的烛光摇曳不定,像是随时都会熄灭。 父亲的离去,让这个家更加贫寒。常年操劳的母亲,年幼的弟弟……面对这些,作为女儿、作为姐姐的她无奈地选择了离开学校,放弃自己的学业,加入到村里南下打工的大军中。

    炎热的午后,嘈杂的小站,母亲、弟弟、好友为她送行。 她的班主任匆匆赶来了,来不及喘一口气,说:“我向学校申请了一份特殊奖学金,只要你在高三的每次月考中都能取得前三名,那么你就能领取每月100元的奖学金。”她内心一惊,沉重的身体似乎轻松了。 一旁的母亲紧紧握住了老师的双手,泪水流淌,已说不出“感谢”二字。

    ③第二天,她重新回到了学校。校园、老师和同学一切依旧,大家似乎忘记了她曾不辞而别,也没人提起那份“特殊奖学金”。她觉得轻松自在,内心奋力求学、改变人生的信念更加坚定。

    ④之后的一年多时间她一次次实现目标,超越目标,每月放假的那个日子,她都会收到班主任给她代领的“奖学金”。她留下30元作为自己的生活费,其余回家留给妈妈。

    ⑤奋斗的时光过得很快,转眼高考结束。女孩回到学校领取成绩单,学校已经挂出了祝贺她考出全县第二名的大红条幅,老校长告诉她:“因为高考成绩优异,加之家庭困难,你可以获得县里的助学金,今后每年……”没有细听,女孩就毫不犹豫地谢绝了:“把名额留给别的同学吧,我已经得到了学校很大的帮助。”

    ⑥女孩应老校长邀请为学弟学妹们作报告。女孩说:“我最想说的是,感谢学校为我提供‘特殊奖学金’。这份奖学金不仅帮助我完成了学业,而且激励我在学习的每一天都拥有奋斗的能量,每个月从班主任手中领取这份‘特殊奖学金’的时候,便仿佛经历了一次旅途中的加油,催我一路奋进。”

    ⑦老校长疑惑:“特殊奖学金……”

    ⑧女孩略一迟疑,突然明白了,她说:“这份奖学金没有名号,没有宣传,没有仪式,甚至存有谎言的成分,但它的的确确是一份真实的关爱、一份细腻的关爱。 它不仅仅关乎现实,更关乎心灵,受助者的心灵……”

    1.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2) 文章画横线的部分是两处环境描写,对其作用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屋内的环境说明家里贫穷;小站的环境说明小站秩序混乱,管理不到位。 B . 烘托人物内心情感。昏暗的家暗示母女压抑挣扎的心境;炎热嘈杂的小站,暗示女孩无奈、不甘的心境。 C .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也渲染了女孩弃学的伤心和离别的伤感。 D . “摇曳不定的烛光”象征着女孩即将中断的学业。
    3. (3) 从第④段你能看出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4. (4) 女孩明白了什么? 你怎样理解这份“特殊奖学金”?
    5. (5) 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⑴文章结尾通过女孩的讲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⑵文章细节描写彰显关爱。女孩返校师生冷漠略显不合常理,恰恰彰显了关爱的真切细腻,是让受助者不伤自尊而倍感动力的关爱。

      ⑶女孩放弃县里的奖励,是因为不想一直背着被人资助这样沉重的包袱。

    6. (6)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给文章加一个简短的结尾。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