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七上·双台子月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选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各大中小学正式开启寒假模式,不少家长直呼“神兽出笼”。试考完了,假期大把时光正是孩子积累的好时候,各大书店热闹了起来。一位书店工作人员说:“中学生买得最多的是各类名著,每到寒暑假这些书籍他们都会大量备货。”“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购买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阶段的版本,因为不同的版本会有删减,还有些书籍是对原文的翻译。不同版本译文也会有差别。”该工作人员说,以四大名著为例,经过改编,有些版本适合幼儿阅读,有些适合低年级学生,有些适合初中生。“现在丛书多,家长的选择也多,到书店购买的好处就在于使于现场翻阅比较,选择适合孩子当前阅读的版本。”

    材料二:

    温儒敏主编强调,要“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让中小学生多读名著非常重要,这不只是语文学科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初中阶段实施名著导读,让学生读经典名著,其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读懂、读透一本又一本的具体作品,更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经典名著的研究者(虽然不排除有的学生日后成为研究者);其根本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经典阅读历程中满足其探究世界、探究

    人生的好奇心,体验到审美和发现的乐趣,获得愉悦和满足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持久的读书兴

    趣,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要实现培养读书兴趣的目标,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就必须以兴趣为先导。要针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来设计读书活动,找到让学生愉快地走进名著的切入点,才有可能使学生对读书活动真正有兴趣。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次名著导读推荐的是鲁迅的《朝花夕拾》。这部回忆散文集,所写的生活远离现在的学生生活,缺乏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其语言对今天的学生来讲也有几分陌生感。对于小学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中学生来说,这些因素构成了巨大的阅读障碍,如果直接布置学生读书,恐怕是难以落实的。

    材料三:

    哈佛大学教育学家珍妮·查尔提出的“阅读五阶段模型”,应用在名著阅读中是怎样的呢?

    第一阶段:初步阅读阶段(6-7岁,1-2年级)

    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与习惯的最佳阶段。选择内容生动、细节丰富、语言简洁朴实的名著绘本,可以让孩子在阅读经典的同时,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第二阶段:掌握阅读或流畅阅读阶段(7-8 岁,2-3 年级)

    这个阶段的孩子理解能力快速发展,抽象思维逐步增强,可以开始阅读以文字为主的书籍。这时要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出发,尽量满足他们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挑选一些故事性强、幽默风趣的、篇幅短小的经典文学作品,如《木偶奇遇记》《伊索寓言》《昆虫记》《夏洛的网》等。

    第三阶段:为了学习新知而阅读的阶段(9-14 岁,4-9 年级)

    这个阶段是阅读的飞跃期,孩子通过阅读获得新信息的效率选超其他渠道。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儿童在这个阶段的认知能力仍是有限的,所以必须限制阅读的复杂性,那是不是所有大部分的著作,孩子都一点也不能接触呢?也不尽然,比如四大名著,低段的孩子可以看连环画,中高段可以读青少版、白话版,程度较好的孩子可以从片段入手接触原著。

    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价值观尚未形成。一些名著中展现人性的阴暗面、夸大的英雄主义等情节容易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家长需要为孩子补充作者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等信息,并引导孩子及时交流阅读感受,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输出能力。

    第四阶段:多样化、多维观点阶段(15-17 岁,10-12 年级)

    进入高中阶段,阅读量、阅读材料的种类、难度都大幅增长。这时,可以对名著进行对比精读,性格相似的人物可以进行对比,如张飞与李逵;正史和小说可以进行对比,如《三国志》与《三国演义》,通过不同层面的对比,提高孩子分析判断、提炼观点的能力。

    第五阶段:构建与批判、创造与再创造价段(18 岁+、大学至成人)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阅读习惯与偏好已经形成,阅读技巧和能力都已具备,儿时积累所形成的阅读素养,将引领他阅读的方向。

    1.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些家长到书店购买名著是因为便于现场翻阅比较,选择合适的版本。 B . 初中阶段名著阅读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读懂、读透多部具体作品。 C . 9-14岁的孩子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所以阅读《四大名著》时不能接触原著。 D . 孩子的阅读习惯与偏好至关重要,它将引领一个人未来的阅读的方向。
    2. (2) 从以上材料看,中小学生阅读名著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 (3) 材料二中的加点字“这些因素”具体指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