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九上·张湾期中) 文言文阅读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 , 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

    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乃求渔者之罟 , 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

    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欧阳修《养鱼记》

    【注释】①非非堂:堂名,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②洿(wū):掘土为池。③甃(zhòu):指砌池壁。④锸(chā):铁锹。⑤罟(gǔ):渔网。⑥嚚(yín):愚蠢。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有亭翼临于泉上者 全其自 B . 山水之间也 湛汪洋 C . 修竹绕荫映  环滁皆山也 D . 四五丈 不不圆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

    3. (3) 下列对语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连用二十个“也”,化呆板为神奇,形成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抒情叙事风格。 B . 乙文作者以细致的笔触描述了建池的经过和池水的清明之状,以及给自己带来的恬然自适的情趣。 C . 甲文从开头的全景、远景描写,逐步收缩视野,再用特写镜头定格醉翁亭,仿佛在引导读者寻幽览胜,充满发现的乐趣。 D . 乙文第二段开始提及养鱼之事,并详细描述了养鱼经过。作者对童子的做法感到奇怪,询问了童子的想法。
    4. (4) 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遭贬谪却能“乐其乐”,乙文中童子养鱼“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欧阳修见之而有所“感”。甲乙两文中这一“乐”一“感”究竟分别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