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上·广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

    舅妈说:“小姑子很任性,因为恋爱,断了和我们来往。三年前,我们来找她时,已经看不到她了,只剩小外甥女独自在家。我们找了三年,只好放弃了,就当是死了,所以才请您来她家里给画张像。”

    我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

    师傅说:“我要她的照片。”

    舅妈只找到一本相册,照片却一张不见。

    舅妈问女孩:“小卿,照片呢?”

    小卿指了指在墙角处放着的脸盆,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

    舅妈无奈,只好回自家去找。

    小卿却对我说:“我娘没死。”

    “那你娘去哪儿了?”

    “找我爹去了。”

    “那你爹去哪儿了?”

    我娘说,我爹去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知道。

    舅妈回来了。把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

    师傅眉头一紧,盯着照片,似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我开始做准备。师傅坐在那里,闭目养神。我在素描纸上打着方格,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枪炮声。

    师傅缓缓睁开眼,目光在纸上扫视一遍。阳光正好照在方方正正的格子上,那格子犹如一个个开着天窗的房间,敞亮而温暖。师傅起身,净手,擦干,然后端坐在桌子前,拿起铅笔开始画头像的轮廓。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

    舅妈坐在一边数落:“兵荒马乱,一个女子,不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的小家,天天在外面疯跑。”

    师傅紧皱眉头。

    她喋喋不休。

    天擦黑的时候,师傅才把铅笔稿画完。

    第二天画像的过程仍然艰辛。

    以往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师傅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鼻头的阴影慢慢地擦出来了,当师傅用炭精粉擦出第一笔黑色的线条时,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

    第三天,师傅画了脸部。

    第四天,他才最后画眼睛。到傍晚,他再也画不动了。素描纸就放在桌面上,我用宣纸把素描纸蒙住。我看到,师傅的右手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

    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

    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

    小卿憋着眼泪,不答话。

    师傅安抚她:“不关你的事。别怕。”

    接着,师傅淡定地说:“我重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每一天下来,他都疲态尽显。返回的路上,听着他软弱无力的脚步声,我不忍心地说:“师傅,要不我们放弃吧。”

    师傅说:“不能。”

    师傅回答得那么坚决。肩上画夹中那张薄薄的素描纸,仿佛有雕塑般的形态,厚重了许多。

    又过了五天。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闭上眼,没说一句话。爱说的舅妈,也变得沉默了。小卿看了一会儿,突然放声痛哭。她一直相信,母亲一定会在某个黎明时刻,回到她的身边。现在,当她看到母亲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她面前时,也许她意识到了那个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我背着画夹和师傅回到店里。

    不知睡了多久,暗夜中传来细碎的声音。我爬起来,摸向柜台——画夹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只见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

    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我盘下了那个小店。一边画像,一边等师傅,就像小卿等她的母亲一样。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

    1951年的一天,画店里进来一个姑娘,说想请我给她娘画张像。

    我觉得眼熟:“好的,把照片给我。”

    “有照片,但不在我手里。”

    “没有照片我画不了。”

    “我是小卿。”她说。

    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不知是因为见到小卿,还是想到了当年画像时的师傅。我小心地问:“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说:“一直在寻找。有一天,舅舅突然来到学校,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

    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选自《十月》2021年第6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卿自作主张地把母亲的所有照片全都付之一炬,这种极端之举反映出她内心深处不愿意接受母亲的离去。 B . 小卿舅妈提供的照片很不清晰,师傅通过仔细辨认,仅凭质量很差的照片就将小卿母亲的形象描绘出来,表现了师傅高超的画像技艺。 C . 小说中两次写到枪炮声,都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既点出了时代背景,又暗示了历史的进程,让情节发展更为合理。 D . 小说从头到尾没有点出小卿母亲的名字,可见在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里她并非特殊的“那一个”,而是一群人,是为了理想和信仰毁家纾难、投身时代洪流的一群人。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中“任性”一词通过舅妈之口说出,侧面烘托出女孩母亲为革命事业义无反顾的形象。 B . 句子②中“去的地方不能让人知道”设置悬念,为后文交代小卿父母都是地下党埋下伏笔。 C . 句子③中“起身,净手,擦干,端坐”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师傅画像前对故去的战友的尊重,对其牺牲肃然起敬。 D . 句子④略写重画过程,不似第一次画像时浓墨重彩,但能借此想象出师傅重新画像时的沮丧与艰难。
    3. (3) 围绕“无法完成的画像”这一核心事件,小说作者巧妙地使用明、暗两条线索展开叙事,两条线索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