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天祝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我国城市的起源距今有3000多年了。我国很早就将水利工程的环境美学引入宫城建设。一个环境优美、市政功能完备的城市,往往有规划合理、管理得当的城市水利工程体系。例如,北京自金代至明代终于演化出流动的湖泊水体与规则宫城和市坊街道整合的城市格局,既体现了帝国都城的威严,又以湖光山色赋予城市以灵气和美感。

    其实,水资源条件作为重要的自然因素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已被重视,古代典籍中早已提出关于城镇规划的水利原则。《管子》蕴涵着丰富的水利规划内容,既从纲领上明确了城池建设是国之要务,又从细节上强调城址高程选择须取水之利、避水之害,城址位置选择应水源丰沛,引蓄得宜,城市整体规划宜遵循供排水综合功能具备的制度等。这些理论体现了因地制宜、顺势利导的主要原则,成为至今所知最早的自然城市理论。

    水利工程的兴建给一些都城留下了宛若银链的城市水道和碧波盈盈的园林陂池。这些水道和陂池互相贯通,可调节供排水量,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如今,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对传统城市水利问题提出新的要求,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之后,城市市民的愿望就是有整洁优美的市容、良好的秩序,能够享受蓝天、碧水、绿树、花丛,看到更多的能代表城市精神和文化品位的东西。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对功能至上的城市规划观念进行了反思,重新研究旧城市,研究古代“自然城市”的风味,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以“创造优美城市环境”为宗旨的城市规划理论。对城市范围的河道整治除满足防洪、排涝、供水等目标外,将河道、水域看成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的重要载体,将河道建成城市特有的风景带和休闲旅游场所,改善生态环境,并形成城市新的经济开发带。

    当前城市水利建设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持。城市水利学是对城市的安全、经济、环境与水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并运用这些研究指导城市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这一理论要求既要研究城市水利的规律,又要根据城市水利的规律指导城市水利实践。此外,对各国之间城市水利问题与经验的横向比较研究,以及将古代城市水利的优秀成果联系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所进行的纵向比较研究,将会对研究工作的深入有重要帮助。

    城市的河道、水域历来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也蕴藏着城市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常是现代城市体现其独特风貌和优美景观的重要载体。我们不仅要保留前人留下的遗产,吸收古老的历史和优秀的东方文化中蕴藏的智慧,更要以完整的现代化城市结构丰富其内涵和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

    (摘编自周魁一《论水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

    材料二: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一个致力于江河安澜的伟大构想,在这一刻成为现实。

    2022年12月30日上午10时,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水利工程、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在巢湖岸边宣告主体工程正式实现试通水通航。

    引江济淮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供水范围涉及皖豫两省15个市55个县(市、区),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受益范围7.06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5100多万,改善灌溉面积1800多万亩。

    关于引江济淮的构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近2000年前。三国时期,曹操曾试图沟通江淮水系,可在开挖过程中却“日挖一丈,夜长八尺”。“曹操运河”就此不了了之,然而沟通江淮的梦想却延续了千年。

    伟大工程诞生于伟大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引江济淮工程加速推进,不断创造新时代国家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审批建设新效率。根据规划,到2040年,引江济淮年均引江水量将达43亿立方米,相当于把两个巢湖输送到江淮之间和皖北、豫东地区。破解皖北和豫东地区发展难题,关键在水,这也是建设引江济淮工程的初衷之一。“从今往后,皖北和豫东数千万群众终于能‘共饮长江水’了!”在试通水通航现场,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引江济淮工程第二代设计者朱青激动地对记者说。

    引江济淮工程的另一重大功能,是对我国高等级内河航运格局的极大完善。当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在安徽省内实现沟通,长三角地区的工农业产品可以顺利北上,北方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可以南下,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位于安徽桐城、枞阳的菜子湖是引江济淮工程的必经通道,也是重要的候鸟栖息地。为严格保护候鸟栖息环境,引江济淮工程专门增加了约1.5亿元投资,将航道西移约1公里,远离鸟类集中分布区;结合微地形改造布设苦草、黑藻、菹草等耐水植物,为候鸟提供优质栖息地。

    引江济淮工程还是我国布设鱼道最多的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安排了2.5亿元左右专项资金,为鱼类增设了5处鱼道,用于鱼类洄游。过鱼通道由原来的顺直平面布置,变为蜿蜒曲折、宽窄相间的仿生态布置,鱼道结构也由普通的混凝土结构调整为堆砌石生态结构。

    “曹操为什么挖不下去?就是因为膨胀土。膨胀土是一种遇水膨胀变形、失水收缩开裂的黏性土,民间将其形象描述为‘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中铁十局引江济淮项目总工程师刘绍云介绍,“面对膨胀土,我们总结形成了膨胀土河渠边坡水泥改性土换填施工工法等一系列新工法、新工艺,不仅提高了工效,还节约了资源。”

    水至福来。如今,长江水从枞阳引江枢纽汩汩流出,一路过长渠、钻涵洞、穿渡槽,跨越千年,终与淮河“牵手”,从此世世代代、永永远远滋养着这片广袤的土地。

    (摘编自丁一鸣、常河《引江济淮工程试通水通航——长江淮河终“牵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城市出现很早,并且在城市出现的初期就建立了规划合理、管理得当的城市水利体系,北京的城市格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B . 功能至上的城市规划观点如今已难以满足市民的城市生活需求,以“创造优美城市环境”为宗旨的城市规划理论逐步建立和完善。 C . 当前城市水利建设既要汲取古代典籍中的水利文化知识,又要学习现代城市水利学等科学理论,需要多方面纵横比较,深入研究。 D . 引江济淮水利工程突破了城市地域限制,连通皖豫,据规划,到2040年,工程试通水通航后年平均引水量将达到43亿立方米。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在强调水利建设的理论指导时,以下定义的方式介绍了“城市水利学”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 B . 材料二的引江济淮工程惠及广大百姓,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效益,是对材料一的中心论点的有力论证。 C . 材料二中“牵手”指的是在引江济淮工程的推动下,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一路过渠穿洞、跨越千年,实现双向会合。 D .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借助《管子》和“曹操运河”故事来行文,虽同属历史知识的运用,但所起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是( )
      A .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 B . “地形之出入相错者,尽藏之。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错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管子•地图》) C . “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泄,因大川而注焉。”(《管子•度地》) D . “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管子•度地》)
    4. (4) 水利是与江河、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类活动。请结合材料,概括水利工程具体有哪些功能价值。
    5. (5)  《扬帆》杂志拟出版一期“中国水利”专栏,材料一为学术论文,材料二是新闻报道,身为编辑的你会选择哪篇文章向同学们介绍“水利”知识呢?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