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榆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畏,不可不畏。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 则无不治。

    (节选自《老子·第二十章》《老子·第三章》)

    材料二:

    魏武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而数胜。”武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其独以亡,何故也?”对曰:“数战则民罢,数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则国不亡者,天下鲜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 , 吴之亡犹晚矣!”

    令尹子佩请饮庄王,庄王许诺。子佩之强台,庄王不往。明日,子佩跣揖,北面立于殿下,曰:“昔者君王许之,今不果往,意者,臣有罪乎?”庄王曰:“吾闻子具于强台。强台者,南望料山,以临方皇,左江而右淮,其乐忘死。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恐留而不能反。

    成王问政于尹佚,对曰:“使之时,而敬顺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王曰:“惧哉,王人乎!”尹佚曰:“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吾傩(即“仇”)也。昔夏商之臣,反仇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此世之所明知也,如何其无惧也?”

    晋伐楚,三舍不止。大夫击之。庄王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孤之过也若何其辱群大夫?”曰:“先臣之时,晋不伐楚。今臣之身,而晋伐楚,此臣之罪也。请三击之。”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过为在已,不可伐也。”夜还师而归。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序号写在答题卡上。

      及A孤B之C身D而E晋F伐G楚H是I孤J之K过L也M若N何O其P辱Q群R大S夫?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之所畏”与“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墨子·兼爱》)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B . 无为,中国先秦时期道家思想术语,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 . “上下俱极”的“极”与成语“登峰造极”中的“极”字含义不同。 D . “大夫请击之”与“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两句中的“请”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认为,圣人治理天下时,要常常使百姓无智无欲,让智者不敢肆意妄为;用“无为”的方法来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B . 魏武侯认为,屡战屡胜应该是国家的福气;可是李克却告诉他,屡战屡胜容易导致君主骄傲,君主骄傲就会变得放纵,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C . 庄王答应子佩的邀请后却没有前往,子佩对此感到惶恐;庄王解释了没去赴宴的原因,认为子佩选择强台作为宴请之处,有些不大合适。 D . 晋国讨伐楚国楚庄王和大夫们都争着承担责任,率兵抗击晋军,晋人听说这事后,认为不可继续征伐这样的国家,于是连夜撤兵回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②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恐留而不能反。

    5. (5) 《淮南子》一书延续了《老子》的诸多思想。在“君主应如何对待百姓”这一问题上,材料二对材料一有怎样的继承与发展?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