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榆林市十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3-12-31 浏览次数: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二上·榆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民阅读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文化事件或文化现象,它关系到民族复兴目标能否实现。世界经验表明,国民读书率的高低,对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成败具有巨大的影响。推进全民阅读、提高全民素质,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之举,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阅读传统是中华文明的基因。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热爱读书的民族之一,《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句就是劝学,《论语》提到“学习”的内容有近50次,并将“学习之乐”先于“交友之乐、君子之乐”摆在第一位,可见将学习的重要性置于何等重要程度,这也是孔子讲学的根本目的。中国历代圣人先贤无一不提倡读书。荀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朱熹“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这些哲人先贤的至理名言凝聚成民族的共识,形成中华民族的学习传统。

    阅读是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路径。推广全民阅读,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好学善学的传统,并博采众长、广泛学习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包括阅读与学习经验。日本作家斋藤孝在《阅读的力量》中指出:“读书不仅是兴趣、爱好、方法,更应该是一种能力。读书的能力可以转化为改变思维、提升交际、个人‘进化’的能力。”通过阅读,可以传承文明、博古通今;通过阅读,可以思考问题、破解难题;通过阅读,可以提升创造力和文化品位,而这些,都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向全国范围进行推动才最为高效。德国政府出台政策向终身学习者提供奖金以鼓励读书;新加坡政府推行面向全国的终身学习运动,设立终身学习奖学金。只有以读书为基础和基本方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向世界各民族孜孜不倦地学习,中华民族才能持续兴旺发展,复兴伟业才能实现。

    阅读是人民精神富足的标志。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以每个人的素质提高和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为标志的。我们提出“读书为荣”“读书为乐”“读书为用”,这些都是幸福感的重要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时强调:“希望国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2022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这是“全民阅读”连续九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从“提倡”到“深入推进”,提法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全民阅读事业进入新阶段。国家之所以重视阅读,正是由于阅读是文明传承与民族复兴的基本工程。

    我们国家高度重视阅读对于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国民素质,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只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能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王京生《全民阅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材料二: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

    材料三:

    书籍是精神世界的入口。通过阅读,人们能获得知识、锻炼思维、开阔眼界,还能润泽心灵、涵养品格、塑造精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在城市书房、社区图书馆、公园书苑等场所,人们可以选择喜爱的书籍,沉浸在书海中感受文化之美。公共阅读空间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既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服务,也让城市氤氳浓浓书香。

    近年来,各地创新探索,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品质、有温度的阅读场所。云南昆明五华区城市书房充分融入西南联大历史展览、翠湖文化地图等文化元素,构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阅读空间;山东临沂琅琊园城市书房则将书房与园林景色有机结合,提升市民阅读体验;浙江乐清清和书苑利用建筑本身特点,为读者打造出可同时观山、看水、读书的文化场所。这启示我们,立足本地特点,贴近群众需求,才能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在读者需求日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公共阅读空间只有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效能,才能更好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期待。一方面,整合阅读资源,有助于提高公共阅读空间使用的效率,为读者提供更加充沛的文化供给。比如,深圳一些城区的图书馆通过搭建总分馆体系,推进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资源共享,提升了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依托数字技术,在管理、运营等方面锐意改革,打破阅读的时空界限,让“随处可读”成为寻常事。比如,北京通过加强智慧图书馆建设,普及数字化阅读方式,丰富了读者的阅读场景,为居民阅读创造便利。多想办法优供给,多出实招优服务,就能吸引更多人爱上阅读、习惯阅读。

    最是书香能致远。从记载着城市故事的“读书亭”,到社区的“最美书店”,再到“小而美”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阅读场域即便再小也能萦绕一抹书香,打开更大的精神世界。打造更多阅读空间,让更多人爱上读书,读有所得、读有所乐,一个全民阅读的书香社会正渐行渐近。

    (摘编自人民日报《让城市氬氳浓浓书香》)

    1. (1)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从政策层面谈及了推进全民阅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B . 因为阅读是文明传承与民族复兴的基本工程,所以国家非常重视阅读。 C . 阅读场所的创新,需要融入本地文化元素,从而构建特色鲜明的阅读空间。 D . 材料三认为,公共图书馆属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能够完全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
    2.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满足居民对阅读活动的需求,相关部门推出了精彩纷呈的全民阅读品牌活动,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 B . 全民阅读品牌活动的参与度与知晓率有关,可见加大宣传力度才能提高全民阅读品牌活动的参与度。 C . 在参与调查的公共阅读服务设施中,公共图书馆拥有最高的使用率和满意度,是市民们喜爱的阅读场所。 D . 全民阅读品牌活动种类日益丰富,公共阅读服务设施不断健全完善,这有助于深入推进全民阅读。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德国和新加坡政府都以提供奖金的方式,鼓励市民终身学习,这对我国推广全民阅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B . 从“提倡”到“深入推进”的提法转变,是我国全民阅读事业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体现了国家对阅读的高度重视。 C . 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普及让读者“随处可读”,提升了公共阅读空间的服务效能,反映出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然转变。 D . 城市打造更多“小”公共阅读空间,打开了更多人“大”的精神世界,这对提高国民阅读素养意义深远。
    4. (4) 在论证方法的运用上,材料一与材料三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如何更好地建设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 2. (2023高二上·榆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走到门口,她的脸红红的。她精神抖擞地在看守后面走着,并且不住地笑着,摇晃着脑袋。她一看到典狱长,就带着惊恐的神气盯住他,但立即就恢复常态,大胆而快乐地同聂赫留朵夫打招呼。

    “您好。”她拉长了声音说,并且笑盈盈地使劲握了握他的手,不像上一次那样了。

    “我是带了状子来让您签名的。”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看着她迎接他的那副活泼的样子,感到有点儿奇怪。

    “行,签名也行。干什么都行。”她笑盈盈地眯着一只眼晴说。

    他告诉她怎样签名,签在什么地方。

    她很用心地拿笔蘸了蘸墨水,轻轻抖了抖,便写上自己的名字。

    “再没有别的什么了吧?”她忽而看看聂赫留朵夫,忽而看看典狱长,忽而把笔放在墨水缸上,忽而放在纸上,一面问道。

    “我有些话要对您说说。”聂赫留朵夫说着,接过她手上的笔。

    “好,请您说吧。”她说过这话,忽然好像是想起了什么心事或者想睡觉,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于是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了。

    她坐在桌子的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她对面的另一边。这间屋里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内看清了她的脸,看到了她眼角和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他比以前更怜惜起她来。

    他开口说:“要是这状子不顶事,那咱们就告御状。凡是能做的,咱们都要做到。”

    “是啊,要是以前有个好律师就行了……”她打断他的话说。她笑了起来。“那时候要是大家知道我跟您认识,就大不一样了。可结果怎样呢?都把我当成小偷了。”

    “她今天多么怪呀。”聂赫留朵夫想道。他正要说说心里话,可是她又说起来。

    “我有一件事要对您说说。我们这儿有一个很好的老婆子,说真的,大家简直都感到吃惊。这样好的老婆子,可是平白无故坐起牢来,她坐牢,儿子也坐牢。大家都知道他们没有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所以就坐了牢。她听说我认识您,”玛丝洛娃转动着脑袋,看着聂赫留朵夫说,“她就说:‘你对他说说,让他把我儿子叫出来,我儿子会一五一十地讲给他听。’她儿子姓敏绍夫。怎么样,您能办一办吗?说真的,她可是一个好得不得了的老婆子呀,很明显是冤枉的。您就行行好,帮她操操心吧。”她说着,一会儿看看他,一会儿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去办,问问是怎么一回事儿。”聂赫留朵夫说着,看着她那种大大咧咧的样子,心中觉得诧异。“不过我想和您谈谈自己的事。您记得上次我对您说的话吧?”他说。

    “您说了很多呀。上次您说什么来着?”她一面说,一面不停地笑,转悠着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我说过,我来请求您饶恕我。”他说。

    “哎,怎么啦,老是饶恕呀,饶恕,一点儿也用不着……您最好是……”

    “我说过我要弥补我的过错,”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用行动来弥补。我决定和您结婚。”

    她脸上流露出惊骇的神情。她那斜视的眼睛呆住了,像是在看他,又像不是在看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她恶狠狠地皱着眉头说。

    “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才对得起上帝。”

    “怎么又把什么上帝搬出来啦?您说的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上帝?什么上帝?当初您要是记着上帝就好啦。”她说过这话,就张大了嘴,不说了。

    聂赫留朵夫这时才闻到她嘴里有一股浓烈的酒气,于是明白了她兴奋的原因。

    “您安静一点儿。”他说。

    “我没有什么安静不安静的。你以为我醉了吗?我就是醉了,也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她忽然很快地说起来,并且满脸涨得通红,“我是苦役犯,原来是……您是老爷,是公爵,用不着来沾我,弄一身脏。你去找你们那些公爵小姐好啦,我的身价是一张十卢布的红票子。”

    “不论你说得多么难听,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着,小声说,“你想象不出,我觉得对不起你,心里有多么难受……”

    “‘我觉得对不起你……’”她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那时候你倒不觉得,却塞给我一百卢布。那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知道,可是现在究竟该怎么办呢?”聂赫留朵夫说。

    “现在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又说了一遍,“我说到做到。”

    “可是我说,你做不到!”她说着,大声笑了起来

    “卡秋莎!”他说着,就去摸她的手。

    “你走开,别摸我。我是苦役犯,你是公爵,你用不着到这儿。”她气得一张脸变了颜色,叫了起来,一面把手从他手里往外抽。“你是想拿我来拯救你自己。”她继续说着,急不可待地要把心中一股怨气全吐出来。“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一副又肥又丑的嘴脸。你走开,走开!”她“腾”地站起来,嚷道。

    玛丝洛娃又坐了下来,垂下眼睛,两只小手交叉着手指头紧紧攥在一起。聂赫留朵夫站在她旁边,不知如何是好。

    “你不相信我。”他说。

    “您说要和我结婚,这永远办不到。我宁可上吊!就这样。”

    “我反正还是要为你出力。”

    “哼,那就是您的事了。不过我一点也用不着您。我这是对您说老实话。”她说,“可我当初为什么没有死掉呀?”她又说了一句,并且像诉苦似的哭了起来。

    聂赫留朵夫说不出话来了,因为她的泪水挑动了他的泪水。

    她抬起眼睛看了看他,就好像感到吃惊似的,并且用头巾擦起脸上流着的泪水。

    这时看守又走过来,提醒说,分手的时间到了。玛丝洛娃站起身来。

    “您现在很激动。要是能行的话,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

    她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看他,就跟着看守走出去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玛丝洛娃痛快地签字,表示“干什么都行”以及打断聂赫留朵夫关于告状的话,是因为她不屑于和聂赫留朵夫说话。 B . 小说两处提到聂赫留朵夫觉得玛丝洛娃奇怪,是因为他觉得现在的玛丝洛娃与过去的她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 C . 玛丝洛娃的经历和同监狱的老婆子被控纵火都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底层人民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D . 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提出要与她结婚时,她十分愤怒,并当场发泄着自己心底的痛苦,这是她精神转变的征兆。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主要借助对话的形式展开,这既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 . 在两人激烈冲突前,玛丝洛娃为监狱老婆子向聂赫留朵夫请求帮忙的情节,舒缓了小说的节奏,使叙述张弛有度。 C . 玛丝洛娃的强烈不屑与聂赫留朵夫的态度形成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出玛丝洛娃得过且过、安于堕落的心理。 D . 作者多次用“笑”刻画玛丝洛娃的心理,如写她“大声笑了起来”,表现她对聂赫留朵夫承诺的不信、不屑以及内心的痛苦。
    3. (3) 聂赫留朵夫在与玛丝洛娃的交谈中,称呼由“您”转到“你”,再转换到“您”。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
    4. (4) 有人认为《复活》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理念——“道德的自我完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二上·榆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畏,不可不畏。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 则无不治。

    (节选自《老子·第二十章》《老子·第三章》)

    材料二:

    魏武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而数胜。”武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其独以亡,何故也?”对曰:“数战则民罢,数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则国不亡者,天下鲜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 , 吴之亡犹晚矣!”

    令尹子佩请饮庄王,庄王许诺。子佩之强台,庄王不往。明日,子佩跣揖,北面立于殿下,曰:“昔者君王许之,今不果往,意者,臣有罪乎?”庄王曰:“吾闻子具于强台。强台者,南望料山,以临方皇,左江而右淮,其乐忘死。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恐留而不能反。

    成王问政于尹佚,对曰:“使之时,而敬顺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王曰:“惧哉,王人乎!”尹佚曰:“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吾傩(即“仇”)也。昔夏商之臣,反仇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此世之所明知也,如何其无惧也?”

    晋伐楚,三舍不止。大夫击之。庄王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孤之过也若何其辱群大夫?”曰:“先臣之时,晋不伐楚。今臣之身,而晋伐楚,此臣之罪也。请三击之。”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过为在已,不可伐也。”夜还师而归。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序号写在答题卡上。

      及A孤B之C身D而E晋F伐G楚H是I孤J之K过L也M若N何O其P辱Q群R大S夫?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之所畏”与“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墨子·兼爱》)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B . 无为,中国先秦时期道家思想术语,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 . “上下俱极”的“极”与成语“登峰造极”中的“极”字含义不同。 D . “大夫请击之”与“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两句中的“请”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认为,圣人治理天下时,要常常使百姓无智无欲,让智者不敢肆意妄为;用“无为”的方法来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B . 魏武侯认为,屡战屡胜应该是国家的福气;可是李克却告诉他,屡战屡胜容易导致君主骄傲,君主骄傲就会变得放纵,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C . 庄王答应子佩的邀请后却没有前往,子佩对此感到惶恐;庄王解释了没去赴宴的原因,认为子佩选择强台作为宴请之处,有些不大合适。 D . 晋国讨伐楚国楚庄王和大夫们都争着承担责任,率兵抗击晋军,晋人听说这事后,认为不可继续征伐这样的国家,于是连夜撤兵回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②若吾薄德之人,不可以当此乐也,恐留而不能反。

    5. (5) 《淮南子》一书延续了《老子》的诸多思想。在“君主应如何对待百姓”这一问题上,材料二对材料一有怎样的继承与发展?请简要概括。
  • 4. (2023高二上·榆林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从诗人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继而具体写其人情态,大有神往和迷惑交驰之感,起笔高远,气势震撼。 B . 诗中借“白兔捣药”“嫦娥奔月”的神话,反映了诗人举杯对月、与月共饮的欢欣,增添了超凡脱俗的气氛。 C . 诗人运用想象,笔触纵横恣肆,描绘了海天景象,集中体现了对宇宙、历史及人生诸问题的思考,寓意深广。 D .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又神秘的月,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形象。
    2. (2) 诗人“把酒问月”化用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问月”之意,试就两者的相同点加以赏析。
  • 5. (2023高二上·榆林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无衣》(《诗经·秦风》)中,表现战士们修整武器,一起行动起来投身到战场中的诗句是:
    2. (2) 《春江花月夜》中“”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的景象。
    3. (3) 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以“”寥寥数字,勾勒出亡妻在自己心中留存的温柔美好的形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二上·榆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延安城西北的一个山坳坳里,坐落着中共中央驻地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党的七大、延安文艺座谈会在这里召开。延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在这里开展。著名的窑洞对也是在这里进行的。距离杨家岭革命旧址不远,是延安革命纪念馆。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领导人民一起     ①  , 铸就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延安精神要代代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用五谷杂粮滋养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支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延安和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永远铭记。”

    昔日,老一辈革命家     ②  , 披荆斩棘,从延安到北京。跨越70多年后的今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北京来到延安,重温党中央在延安的     ③ 。总书记说,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启示。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3高二上·榆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现代智力测验于1904年编制。最早的智力测验更像是一场针对儿童的脑力营养体检,鉴别出“营养”不良的儿童,然后给予他们特别关注和额外帮助。说到智力,     ① 。“智商”最初于1911年前后提出,英文简称“IQ”,其公式是: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x100。看到 , 有人或许已经意识到,智商只是一个测验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智力。

    科学家们已经一致同意,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它不跟我们想象中那样,达到某一水平之后,     ② 。由于智力的生理基础——大脑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智力也随之产生变化。再者,后天训练及年龄也影响智力变化。有科学家把人类的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晶体智力是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语言,它会因我们不断地学习获得提高,在我们65岁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     ③  , 那么其下降将会获得较大地延缓。流体智力是解决新异问题的能力,在自然情况下会在我们25岁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然而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不仅可以延缓这种智力的衰减,甚至还有可能把它进一步提高,直至中年时期。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加点的“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毕业二十年后再相聚,我们俩说说那,聊了整整一个晚上。 B . 陈辰一会唱歌儿,一会跳舞儿,哄了半天,孩子才不哭了。 C . 老李说话快,跟开机关枪似的,我们大部分时间只有听的份儿。 D . 有些人勾连外部势力作乱,挟洋谋独,是所有中华儿女不能接受的。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上·榆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音叉是一种常见的调音工具,当把一柄音叉的振动频率调到与防弹玻璃相一致的振动频率时,连子弹都无法洞穿的防弹玻璃就会裂成碎片,这就是音叉效应。

    人生百事,总有过不去的坎,解不开的难,一旦我们找准“频率”,一切皆有可能豁然开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