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通州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包浆,是用于家具、瓷器、青铜器、瓦当和砚台等古物鉴赏时的术语。包浆的对象可以包括一切为人所玩赏的古物:裸露在外的,经历自然风霜雨露的滋育,长期。受土气、水气的浸润;为人所使用或者被收藏的,给人带来特别的精神满足和审美感受,这就是包浆。

    作为一个概念,包浆在明代之前的文献中并不多见,明清时则被大量使用,甚至更早。包浆,又称胞浆、宝浆。三种称谓,由这些名称也大体可见包浆的基本内涵。包浆之“包”,侧重形容自然气息的氤氲、人之体温的包裹——将生命之“浆”(浸润)进物中,人“种活”了物。胞浆,是婴儿在母胎中活动的世界,后来也用来形容古物鉴赏。胞浆之“胞”,经由自然和人的气息灌注,渐渐变化——触之手感有了变化,人对它的情感也发生变化,人的“生意”在古物中得到延伸,是由前二者派生出来的说法,其侧重的是价值,成了与人生命相关的“宝物”。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明代以来,包浆成为鉴赏古物的关键因素。不仅像家具、瓷器和青铜器等器物的鉴赏重视包浆,有墨古、栗古、甄古、土古,以包浆为贵。”有的好古者连挂画的挂钩也讲究

    在世界艺术天地中,罕有如中国人这样重包浆的风气,而这和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密切相关。中国人独特的历史感,是重包浆审美风气形成的基础。

    材料二

    品鉴古物,是进入“历史的脉络”,因为古物连接着过去。但高明的鉴古者,剥离其“时间性”特征(自然时间与历史时间的交融),超越其生成变坏的表象,品味时间背后的精神。

    品味包浆也是如此,关键看它在时间流转中所留下的印痕以及人的体会,而不在时间本身。

    如我们说这块石是艮岳遗物,并不表明它是北宋末年创造的,只能说它曾经在艮岳出现过。这块石有米芾的题字,也不表明它是一块宋石。石没有新旧,古物本身往往就是“出离时光者”,更加重了这一倾向。欣赏古物的包浆,关键是品味其中的水气、土气,有了这“二气”的色浆,古物便有活意

    一件物品,或是实用的,或是纯粹为了赏玩,与人肌肤相亲,就成为一个“生命相关者”。古物经过无数代、无数人赏玩吟弄,波诡云谲的历史在其中投下的炫影,更包含着灵性之人摩挲在其中留下的芳泽,便成了生生的接续者。晚唐诗僧贯休《砚瓦》诗云:“浅薄虽顽朴,其如近笔端。低心蒙润久,无为瓦砾看。傥然仁不弃,还可比琅玕。”这种经低徊吟味蒙润的古物,但贯休摩挲砚台所谈的体会,其实就是后人所言包浆的基本内涵。

    满面尘土烟火色,包浆裹孕着岁月的沧桑。包浆,化尘土为神品,体现的是历史风尘不能湮灭的风流。那满面尘土、斑痕累累的文采,昭示着生命的韧度。一件古物,来到当下与人互动,会使赏玩者油然而生亲切感——抚摸着包浆的印痕

    老子说:“为腹不为目。”庄子说:“圣人怀之。”这两句话的意思合而为一就是:至高德性的人,不以知识去分析,而以整体生命去感受世界。这也是中国美学所强调的体验世界的方式。中国人重包浆

    (取材于朱良志的相关文章)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包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有可玩赏古物都可作为包浆的对象。 B . 是器物表面一层如浆水凝结的包裹物。 C . 经过包浆的古物会有与众不同的美感。 D . 明代以来的一些微物鉴赏也重视包浆。
    2. (2)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品鉴古物一定要品味其在时间背后隐藏的故事。 B . 人们由包浆而欣赏古物时,古物为实,包浆是附着。 C . 古物经过无数人赏玩便完成了包浆的全部过程。 D . 中国的审美传统反对生命体验而推崇知识分析。
    3.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包浆作为一个概念在明清时期才被大量使用。 B . 包浆的三种称谓很好地诠释了它的全部内涵。 C . 中国人重包浆的风气是从唐代才正式开始的。 D . 只有经过包浆的古物才能突出生命的存在感。
    4.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包浆物既可自然形成又可经人磨砺产生。 B . 侧重情感的系联是包浆的基本内涵之一。 C . 赏鉴古物的包浆时应注重其手感和光泽。 D . 外国人在鉴赏古物时不关注其是否包浆。
    5. (5)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中国人鉴赏古物重包浆这一审美风气有哪些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