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通州期中)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竹石之气

    十多年前,去过一次福建,到过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时隔多年,置身在八闽之都福州,记忆随时空转移渐渐复苏。突然,那文雅的身影令我心里一动。

    我喜欢竹子由来已久,主要源于少年时读陈子昂的《修竹篇》:“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始愿与金石,叫人不由肃然起敬;还有郑板桥笔下那一枚枚灵性的竹叶,充满顿悟的光辉;大文豪苏东坡更是直抒胸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多少文人志士有以青竹喻人风骨和气节的笔墨。

    于是,竹子在我心里有着崇高的地位。

    记得第一次从福建回来后不久,我便萌生了在北方的自家院落种几棵竹子的念头。后来真的实践了,种的是罗汉竹,憨态可掬,又不失肃然庄重。我认为种罗汉竹适合我,对自己是有裨益的。罗汉竹的幼竹从福建费尽周折快递过来,包裹在灰色的大塑料袋里,湿乎乎的。

    拿回来的竹子,我连同塑料袋泡在一只大水桶里。就在邻居们把葡萄藤从土里刨出来上架的时节,我便开始种竹子了。地面太干,于是便把井水引过来,一边泡着干硬的土地一边挖开种竹子的坑。过了一会儿,变得柔软,铁锹踏下去,在北纬三十八度的线上,日照时间长,但种竹子,我可否算得上首例,把带着泥土的竹子小心翼翼植入,迅速填上土

    南方天气湿润,大雨说下就下,没有大雨也总是隔三差五地飘几拨牛毛细雨,或拿一把雨伞,在古老的石头街巷里溜达,感受细雨中说不清的忧伤抑或万千思绪。

    北方的景况则完全不同。福建的朋友一再告诫我:“竹子不大耐旱,比较喜水。”我想我不能让这些竹子觉得一到北方就得不到应有的扶植,因而在那段时间里,另外我还在喷壶里灌满井水,以南方天空常常飘洒的绵密细雨的节奏

    可喜的是,除有一株可能根须不太发达而竹叶蔫巴了之外,其余竹子都枝绿叶展,我静静地伫立在它们旁边,觉得它们就是古时的读书人,我们推心置腹,把从未跟别人交流过的思想全部释放出来。

    竹子落户的第一年,冬季比较短,且不特别寒冷。我对竹子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即使侥幸活下来,也没多大价值和意义,我希望这些竹子能自己经受住大自然凛冽严寒的相逼与生命的创痛。果不其然,这些竹子给了我难以想象的震撼和惊奇

    在之后竹叶最繁茂的夏季,我摘下一把竹叶,泡在煮茶的砂壶里,壶里发出刺啦一声响。等水澄清后,倒入茶杯分而喝之,整个人都清爽了。我一边喝着竹叶茶,一边对天地宇宙和竹子充满了感恩,从这个意义上讲

    到了第二年冬天,这些竹子依然生机盎然,我抚摸着这些自南国迁居的竹,我想,它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气候

    又一个冬天即将结束,就在跨入春季之前,我看到农民在田里冬灌,突发奇想,也给院中的竹子进行了冬灌。这一灌,伤到了竹根。到春天,竹叶再没绿起来,干死了。我心中懊恼无法言说,才明白欲益反损

    再说说福建石头吧。我说的是那种铺在路基、安装在门楣、立于门口码头边、可以题写碑文“的白石头、青石头。每次走在福建古镇这种石头铺就的路上,我总能感受到古镇的韵味,尤其天空飘着毛毛细雨,上面有书法,门框两边的石头不用任何颜色涂抹,庄重大气,像永不失色不过时的大自然的画。还有石门墩、石狮子、石照壁、石碑文,越是对我有一种深深的吸引。在三坊七巷的路口,我曾听见一个外乡客人脱口而出:“大儒房!”路人纷纷诧异。福建从古至今出过许多文人墨客巨擘客居和来过此地,能被称为大儒的一定有之。我正寻思着,走近了才看清是“文儒坊”,但觉得用那人读的名字,未必有什么不好。大俗和大雅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在任何环境里都能与人为善。

    正如石头离不开竹子的衬托,竹子也离不开石头的映照,它们在一起的时候

    (取材于了一容的同名散文)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充满顿悟的光辉

      顿悟:忽然领悟

      B.又不失肃然庄重

      肃然:恭敬谨慎

      C.整个人都清爽

      清爽:轻松爽快

      D.许多的名流巨擘

      巨擘:杰出人物

    2.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三段以一句话独立成段是为了着重强调竹之于作者的重要性。 B . 第五段对种竹的细致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竹的小心呵护和重视。 C . 第十二段写作者冬灌导致竹死亡,说明突发奇想的冲动不可取。 D . 第十三段,作者认可错读的坊名是因它亦能体现大雅之人的性情。
    3. (3) 简析第二段引用古人诗文画作的用意。
    4. (4)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标题“竹石之气”包含了哪些涵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