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19世纪中期在中国任职的一位英国领事官员认为,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直十分严格且竞争激烈的科举制度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原因:正是这种科举制保存了其他各项事业,并使其得以有效运转。这种考试引导着……父母们直接向他们的儿子灌输经典著作的文学知识,其中包括以德治国优于凭武力治国、选拔最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实现国家政治清明必不可少的条件等。这种考试为政府招募所有贤能的人,以使政府保持清廉。这种考试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不公平的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
材料二: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绵延几千年的考试文化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一同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转型。1862年近代学堂及学堂考试的创办,标志着以科举为代表的传统考试开始向近代考试转变。民国时期的考试虽完成了近代化的制度重构,却并未完全实现真正的转型。孙中山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考试文化遗产,通过科学取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观念和方法,提出了独特的考试权独立学说,并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广州革命政府时期对实施文官考试制度进行了全面规划,为民国考试的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制度蓝图。
——摘编自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