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宁波期中)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 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越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 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 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1. (1) 下列对文中画双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 B . 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 C . 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 D . 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恃诸侯者危其国”中的“其”与墨子《兼爱》中“大夫各爱其家”的“其”用法相同。 B . “偷幸”的“幸”意思为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意思不相同。 C . “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 . “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似,都指安 然未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的 重要性。 B . 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从正面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 . 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 . 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来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 乱”的观点。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②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 (5) 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并说明你的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