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九上·临潼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夏夜听书

    邵衡宁

    ①小时候每到暑假,就会被送回苏北老家。记忆里那时最快乐的事情,便是夏夜在打麦场上听苏北大鼓。

    ②正是十一二岁年纪,假期作业又少,有大把的时光任我们挥霍:白天在走廊的阴凉里,看祖父收藏的闲书;晚来急匆匆吃了饭,就换上飘着檀香皂清香的裙子,奔向打麦场上。

    ③唱鼓书的是一位远亲的爷爷,他那时50岁出头,身材高大,声音沙哑醇厚,会唱《薛仁贵征东》《战君山》等十几部长篇鼓书。天色将晚,待他那特定节奏的鼓点响起,村庄里大人小孩都放下饭碗围拢过来。有的自带板凳,有的铺块麻袋盘腿而坐,而我们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们讲究些,会铺上草席。打麦场上,早有热心的乡邻点燃了驱蚊的艾草。

    ④苏北大鼓,说书人唱时,左手敲一副月牙形钢板,右手持鼓槌击鼓,又说又唱,并带有手、眼、身、步的表演,一人饰演多角,真可谓张口可调动千军万马,让人听得惊心动魄。偏苏北大鼓又最讲究悬念设置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让听书人如痴如醉

    ⑤开场小帽多是唱文明新风,第一句是文绉绉的“西江月”。待到听书的人来得差不多了,说书人突然鼓点激越、钢板翻飞、声音高亢,仿佛千军万马正扑将过来,刹那间烟尘滚滚。常听书的人知道,这就要“书归正传”了。

    ⑥月光如水的打麦场上,辛劳一天的大人们都听得入神,说书人直唱得嗓子都哑了,入迷的听书人仍不肯散去,纷纷恳求再唱一段。都是乡里乡亲,说书人辈分又长,于是多唱了一段又一段。直到夜色已深想着不能误第二天的营生,人们才意犹未尽地散了场,我也恋恋不舍地回家睡去。说好的唱一晚鼓书,酬劳是五公斤粮食,说书人绝不多要。转天白天,我还沉浸在剧情里,巴巴地盼着晚上快点到来,好听那“下回分解”。

    ⑦那一部部鼓书,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夏天夜晚,给我们带来那么多欢乐。那些唱得好的鼓书艺人,也成了我们这些孩子的偶像。他们唱的人物,那种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深深刻在我们的记忆里。鼓书艺人在说书养活自己的同时,也使古老乡村文脉得以传承,生生不息。

    ⑧后来,录音机和电视机兴起,乡村的娱乐生活渐渐丰富起来,唱鼓书渐渐没了市场。很多乡村鼓书艺人转行了,但也有坚守者,求新求变,推出了琴鼓联台,有的还把演出场地搬到了网络上。

    ⑨后来,我很少回故乡了,本来鼓书已在我生活中渐行渐远,但近来巧遇一位当年也痴迷苏北鼓书的朋友,才知道,苏北大鼓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人称“大鼓状元”的苏北大鼓非遗传承人牛崇光,近年还成了“网红主播”,拥有10多万粉丝。

    ⑩如今,我闲来会在网上听听苏北大鼓,有时也会听听家乡的民间小调。那些熟悉的乡音,让我有种找到根的亲切。进而,我又找出上大学时祖父送我的家乡县志,细细研读。故乡文化像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润泽着我的身心,让我常忍不住赞叹:父辈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原来还有这么多丰厚有趣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掘和传承。

    ⑪我们一家离开故土多年,年已八旬的母亲和妹妹住在一起,每每说起故乡,格外想念。那日我和妹妹视频通话,突然想起牛崇光唱的长篇鼓书《无艳春秋》,赶紧找出让妹妹放给母亲看。那熟悉的鼓声甫一敲响,视频那端的母亲就落泪了,在白发暮年,母亲终于又听到了她年轻时痴迷的鼓书,听到了夏夜打麦场上熟悉的吟唱……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9月13日,有改动)

    1. (1) 有人说:“散文是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生存状态的投射,是醒着的心灵对于世相的观察。”请你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对苏北大鼓的情感。
    2. (2) 按照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偏苏北大鼓又最讲究悬念设置,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 , 让听书人如痴如醉。(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待到听书的人来得差不多了,说书人突然鼓点激越、钢板翻飞、声音高亢,仿佛千军万马正扑将过来,刹那间烟尘滚滚。(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3. (3) 有人认为,文章第⑥段对听书人的着墨过于多,有点本末倒置,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4. (4)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文章结尾段画线句的作用。
    5. (5) 请结合【链接材料】,为“苏北大鼓”写一段推荐语。

      【链接材料】

      苏北大鼓,原名打鼓说书,是一种流布于苏北宿迁、徐州、连云港、淮阴及皖东北和鲁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当地民间惯称说大书。一面书鼓,两片月牙型钢板是其伴奏乐器。艺人有说有唱,并带有手、眼、身、步的表演,全由其一人完成。以表为主,以唱为辅,以说表反映艺人真功夫,有“讲清故事、刻画人物、描写环境,千斤道白四两唱”之说。叙事说理,轰轰烈烈,一人可调动千军万马;一展歌喉,淡淡平平,深切道出人间真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