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七上·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人这样认识时间

    毕婷

    “十二时辰 ”,几乎是我们对于古代纪时的统一印象,但在先民们认识时间的 过程中,“十二时辰”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了“日”的概念后,上古先民开始尝 试对“日”分段。最早分段方法,是以进食的时间作为节点, 比如,“大食”就是 早饭的时间,“小食”就是晚饭的时间, 日出至“大食”称作“朝 ”,“小食”至日 落称作“暮 ”。根据这种标准,先民们大概将白日分为了八段,又将夜晚分为了七 段,这就出现了“十五时辰 ”。为了精准地划分每个时段,“时辰 ”的数量也在不断 改变,比如,先秦时期,试过“一日十时”的纪时方法,到了秦汉时候,又出现了 “一日十六时”的计量方法,与“一日十六时”同时使用的,还有大家熟悉的“一 日十二时 ”。

    制定“时辰 ”,需要遵循两个条件:一是标准要统一,这样大家才好统一行动; 二是标准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不会在使用中出现纰漏。其实,不管是“一日十 时 ”,还是“一日十六时”都是符合这两个标准的,对于中国古人而言,不管是以 2.4 小时为一时辰,还是以 1.5 小时一时辰,抑或是以 2 小时为一时辰,对于生活 的影响可能并不是太大。

    “日”向内延伸出现了“时辰”,但是为了指导起居作息、建立公共生活秩序、 保证军事行动准时无误,“精确到小时”还不够,必须进一步向内延伸、挖掘时间, “漏刻”应运而生。【A】漏刻有很多种,基本原理都相同,是将刻有数字的箭或标 尺插到箭壶中,再往箭壶里匀速滴水。水涨箭高,人们依此来判断时间。【B】“国 之大事,在祀与戎”,漏刻最初发明出来,就是为让这些“大事”办起来更加成功。 【C】东汉蔡邕《独断》卷下写到君主的作息时间表:“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 钟鸣则息。”君主如此,贵族士大夫以及平民百姓的动止作息, 自然也都要以刻漏 为标准。

    --选自《长江日报》,有删改

    1. (1) 请将序号填入相应的横线处, 以理清选文的内容脉络。

      选文讲述了给“日”分段的方法→→“漏刻”的产生→→“漏刻”的使用等内容。

      A制定“时辰”的条件

      B不同“时辰”的出现

      C“漏刻”的计时方法

    2. (2) 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十二时辰的制定最科学,因而成为我们对于古代纪时的统一印象。 B . 先民们为了精准地划分每个时段,不断改变着“时辰”的数量。 C . 时辰的制定体现了先民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D . “漏刻”的使用可以更精确地指导古人的起居作息,建立公共生活秩序。
    3. (3) A、B、C 中有一处误删, 下面是从原文中误删的语句,

      它应出现在        处 

      误删语句:《周礼》 中记载:负责时间管理的官员为挈壶氏, 一旦有军事行动, 他 们就会悬挂漏刻,以此来安排值夜警卫的人员;遇到祭祀,挈壶氏的官员也会用漏刻计算时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