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七...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
  • 1. (2023七上·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fú( )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 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 发【甲】,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 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 信, 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1.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fú

      ⑵朔

    2. (2) 填入 □中的标点符号,最适宜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
    3. (3) 下列各句中括号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句是( )
      A . 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此句中 的“一群黄蝴蝶”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B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此句中的 “里 ”是方位名词) C . 本人水平有限,拙作中难免出现错漏,恳请各位仔细拜读,提出宝贵意见。(句 中的“拙作 ”“拜读 ”这些敬辞使用恰当。) D . 道路虽然曲折,但不要退缩,没有什么羞涩的,坚定地迈出自己的脚步,只要 学会坚强,生活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坚强 ”和“坚定 ”是一组同义词,前者 常和“性格 ”搭配,后者常和 “立场 ”“方向 ”等词语搭配)
    4. (4) 语段中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的修辞手法。
    1. (1) 《次北固山下》用典写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2. (2)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 (3)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借以表达对友人不 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两句诗是:
    4. (4) 蚰蛉在这里低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阅读
  • 3. (2023七上·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学习《<论语>十二章》后,请你参加“《论语》,中国人的精神原乡”主题阅 读活动,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 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 (1) 【任务一】默写的时候,同学们经常把“不亦说乎”的“说”写成“悦”。请你 结合下面的材料,跟同学们解释为什么不能把“说”写成“悦”。

      “古‘喜说’、‘论说’同字,汉以后增从‘心’字别之。‘悦’初见《广韵》(注: 北宋一部关于用韵的字典)。”——翟灏《四书考异》

    2. (2) 【任务二】结合语境,请选出加点字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⑴传不习乎( )

      A.反复练习,复习

      B.通晓,熟悉

      C.靠近,亲近

      D.习惯

      ⑵人不堪其忧( )

      A.地面高起

      B.经得起,忍受

      C.可以,能够

      D.胜任

      ⑶不义而富且贵( )

      A.合乎正义的

      B.合理的主张和思想

      C.意义,意思

      D.胜任

    3. (3) 任务四】《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很多人喜欢借用《论语》中的句子起名字, 例如下表中列举的阎立本、陈省身。请从上面语段中找出可以用来起名的字词,尝 试给自己起一个别名,并说明出处和含义。

      姓名:陈省身(当代数学家) 出处:“吾日三省吾身。”

      含义(寄望): 人应该经常反省自己。

      我的别名:

      出处:

      含义:

  • 4. (2023七上·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 , 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 ”子曰: “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 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 鲍鱼之肆④ , 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 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 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 (1) 选文语句“不知其子,视其父”中“知”的意思是
    2. (2) 用“/”给选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与 善 人 居 如 入 芝 兰 之 室 久 而 不 闻 其 香 即 与 之 化 矣。

    3. (3) 文中谈到了交友的话题,请谈谈在交友方面你有哪些收获。
  • 5. (2023七上·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人这样认识时间

    毕婷

    “十二时辰 ”,几乎是我们对于古代纪时的统一印象,但在先民们认识时间的 过程中,“十二时辰”可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了“日”的概念后,上古先民开始尝 试对“日”分段。最早分段方法,是以进食的时间作为节点, 比如,“大食”就是 早饭的时间,“小食”就是晚饭的时间, 日出至“大食”称作“朝 ”,“小食”至日 落称作“暮 ”。根据这种标准,先民们大概将白日分为了八段,又将夜晚分为了七 段,这就出现了“十五时辰 ”。为了精准地划分每个时段,“时辰 ”的数量也在不断 改变,比如,先秦时期,试过“一日十时”的纪时方法,到了秦汉时候,又出现了 “一日十六时”的计量方法,与“一日十六时”同时使用的,还有大家熟悉的“一 日十二时 ”。

    制定“时辰 ”,需要遵循两个条件:一是标准要统一,这样大家才好统一行动; 二是标准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不会在使用中出现纰漏。其实,不管是“一日十 时 ”,还是“一日十六时”都是符合这两个标准的,对于中国古人而言,不管是以 2.4 小时为一时辰,还是以 1.5 小时一时辰,抑或是以 2 小时为一时辰,对于生活 的影响可能并不是太大。

    “日”向内延伸出现了“时辰”,但是为了指导起居作息、建立公共生活秩序、 保证军事行动准时无误,“精确到小时”还不够,必须进一步向内延伸、挖掘时间, “漏刻”应运而生。【A】漏刻有很多种,基本原理都相同,是将刻有数字的箭或标 尺插到箭壶中,再往箭壶里匀速滴水。水涨箭高,人们依此来判断时间。【B】“国 之大事,在祀与戎”,漏刻最初发明出来,就是为让这些“大事”办起来更加成功。 【C】东汉蔡邕《独断》卷下写到君主的作息时间表:“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 钟鸣则息。”君主如此,贵族士大夫以及平民百姓的动止作息, 自然也都要以刻漏 为标准。

    --选自《长江日报》,有删改

    1. (1) 请将序号填入相应的横线处, 以理清选文的内容脉络。

      选文讲述了给“日”分段的方法→→“漏刻”的产生→→“漏刻”的使用等内容。

      A制定“时辰”的条件

      B不同“时辰”的出现

      C“漏刻”的计时方法

    2. (2) 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十二时辰的制定最科学,因而成为我们对于古代纪时的统一印象。 B . 先民们为了精准地划分每个时段,不断改变着“时辰”的数量。 C . 时辰的制定体现了先民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D . “漏刻”的使用可以更精确地指导古人的起居作息,建立公共生活秩序。
    3. (3) A、B、C 中有一处误删, 下面是从原文中误删的语句,

      它应出现在        处 

      误删语句:《周礼》 中记载:负责时间管理的官员为挈壶氏, 一旦有军事行动, 他 们就会悬挂漏刻,以此来安排值夜警卫的人员;遇到祭祀,挈壶氏的官员也会用漏刻计算时间。

  • 6. (2023七上·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绣布上的太阳

    小城的冬天,冷。

    但当我走过街头那家十字绣店,蓦地就有了一种温暖的感觉。小店墙上那满满 盛开的花朵,让人如沐春风。

    店主是位年轻女子,经营十字绣半成品,也卖装裱好的成品。她的十字绣多以 花卉为主,牡丹、玫瑰、秋菊等等,最抢眼的要数向日葵。这些花,顺着两边的墙, 一簇簇、一朵朵开着,于是,经由她的巧手,春的嫣然、夏的热烈、秋的喜庆、冬 的恬静便在墙上开出姹紫嫣红来。

    女子不算漂亮,瘦,但却白净。

    许是她的微笑或者人缘好,生意很是不错,上门向她学剌绣的人也多。她绣花 时,膝上摊一块白色的绣布,微低着头,露出一半平和的脸,阳光温软地照在微倾 的身上,与她手下的色彩染成一色,很美。她不时将手中那些赤橙黄绿一点一点理 开,穿针,然后,任指尖轻盈飞舞,那些花儿,就在她的布田上一朵一朵开了,妖 娆至极。

    秋至,景残,她扯一丝绿播下去,她的春天,在布上淡淡洇开并滋长出绿叶和 花茎来;冬来,极冷,门前的阳光甚少,她就用黄色一点一点挑绣,太阳的颜色便 在她掌下闪烁。她说,向日葵与太阳有着一样的温暖,所以,冬天,她只绣向日葵。 在她的绣品里,阳光于手下轻绕,冬日在花朵的绽放下轻盈,四季都是温暖和绚烂。 冬日,我回家,路过她的店,不经意间拂过她手中快要完成的绣品,只一眼,心里 的寒冷就被阳光的气息驱散。布上盛开的花朵,没有过多点缀,枝枝蔓蔓却透着灵 性,两片绿叶衬着两朵硕大的向日葵缠绵地靠着;金黄色的花瓣,似蝶,在这冬日 的天空下飞舞蹁跹,结满果实的花朵,如同太阳的笑脸一般,灿烂温暖。

    熟识后得知,家境贫寒的她,中学毕业后,先后尝试过多种职业,均以失败告 终。几年下来,饱尝人间冷暖,几近绝望。最后在朋友帮助下,开了这间小店。当 她看着经她手打理的小店生意红火,她绣出的花朵在温暖自己的同时也温暖了别 人,对未来便有了满满的信心。

    看她的花,想起艺术家梵高的向日葵。这位 19 世纪生活在法国的荷兰画家, 以向日葵的各种花姿和颜色,来展示心中永远沸腾的热情和活力,他让阿尔 8 月的 阳光在画面上大放异彩,那一团团炽热的黄,不仅融汇着大自然的天籁,更表现出 梵高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而他,生前并未成名。但那震撼人心又富于想 象力的画作,在他死后,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流转,却赢得世界上无数人的盛赞, 有了太阳一般的辉煌。

    女店主的向日葵,虽然和梵高的传世之作不可同日而语,却亦充满阳光的味道。 寒意袭人,处于绣作之旁,观者却可感受这花朵太阳般的抚触,似有一缕一缕香气 溢出,蔓延,一路温暖到心底。我想,面对寒冷,又有多少人如她一般,有足够的 信念让阳光在心里开花?

    生活,难免有风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会遭遇很多伤害,会碰到许多无奈。

    但我相信,只要学会温暖自己,阳光依旧会照进我们心坎。

    寒风里,总有向日葵,候在我们必经的路上,暖暖绽放。

    1. (1) 文中女子有哪些生活经历?
    2. (2) 从修辞或描写角度进行赏析。

      金黄色的花瓣,似蝶,在这冬日的天空下飞舞蹁跹,结满果实的花朵,如同太阳的 笑脸一般,灿烂温暖。

    3. (3) 看到女子绣布上的向日葵,“我”为什么想到梵高的向日葵?女子与梵高有哪 些相似之处?
    4. (4)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你认为文中的女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5. (5) 文章以“绣布上的太阳”为题,蕴含哪些深意?
  • 7. (2023七上·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期中) 名著阅读

    鲁迅是直面人生的斗士,他的作品如匕首,如投枪,直刺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 丑陋;但他的作品也有温暖人心的一面,比如抒写童年生活、讴歌人性的美好。

    1. (1) 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鲁迅作品

      人物

      人物描写

      人物评点

       

      《阿长与<

      山海经>》

       

       

      阿长

      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 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 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

      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 ……

       

       

       

       

       

       

       

       

      “我”

      父亲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吃 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 至于电光一闪 似的想道:“还是快点 喘完了罢。 ……” 立刻觉得这思想不

      该,就是犯了罪 ……

       

       

       

      很爱父亲

    2. (2) 有人说,《朝花夕拾》蕴藏着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请根据示例,再写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 的内容。

      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理性的批判)

      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老师让孩子们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

    3. (3) 下面有关《朝花夕拾》这部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无常》《故乡》均出自这部小说集。 B .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 学和回国后的经历。 C . 《父亲的病》中,父亲被“名医”再三医治却病情加重最终去世,作者借此揭露 了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本质。 D . 《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抓住长妈妈的性格特征来描写,把一个纯朴善良, 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写活了。
三、综合实践
  • 8. (2023七上·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期中) 【感受四季,我来代言】

    针对“四季美景”的主题,同学们为第一单元设计了整合课内容,请你参与完 成下面的任务。

    【四季留清音】

    同学们要从本单元课文中选取最喜欢的语段录制朗读音频。下面是两段录音小样, “朗读注意事项”中 a 、b 、c 三处均有不妥之处,请你帮助修正。

    序 号

    语段

    朗读注意事项

    重音与节奏

    语调与语气

     

     

    1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②园子里,田野

    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第①句中“嫩嫩的”“绿 绿的”要强调,需重读。

    a.第③句多个动作连

    “偷偷地”“轻悄

    悄的”“软绵绵

    的”要读得轻柔。

     

    ③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 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④风

    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续,读时节奏应舒缓,

    语速要放慢。

     

     

     

    2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②水何澹 澹,山岛竦峙。③树木丛生,百草 丰茂。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⑤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⑥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⑦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b.四言古诗的节奏一

    般为“X/XXX”。“澹澹” “竦峙”“丛生”“丰茂”

    这些描摹状态的词语

    需重读。

    c.第①句是一 般性的叙述,语 调要高昂。⑤⑥ 两句暗含作者 胸中之志,要读 得苍劲、有气

    势。

    1. (1) a 处语速应:
    2. (2) b 处节奏应为:
    3. (3) c 处语调应:
  • 9. (2023七上·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期中) 同学们要征选能代言四季之景的文字,你认为下面哪一段文字最有画面感?可以从颜色、意象、构图或视角等任一个方面简要说一说。

    【甲】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

    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

    ——老舍《济南的冬天》

    【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四、作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