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作品阅读
失去的兔
郑振铎
①“贼如果来了,他要钱或要衣服,能给的,我都可以给他。”一家人饭后都坐在廊前太阳光中,虽是十月的时候,天气却不觉十分冷。太阳光晒在身上,透进一缕舒适的暖意。微风吹动翠绿的竹,长竿和细碎的叶的影子也跟了在地上动摇着。两只红眼睛的白兔,还有六只小兔,在小小的园中东奔西跑的找寻食物。我心里很高兴,微笑的对着大家忽然谈起贼的问题。
②二妹摇头笑道:“世界上难有这样的好人。”
③我正色的说道:“人到了肚皮饿得叫着时,什么事做不出来。他们饿极了的人,如何能不想法子去偷东西!他们岂是甘心做贼的!”
④“哥哥在替贼打抱不平呢。”三妹道。
⑤大家都默默无语。太阳光还暖暖的晒着,竹影却已经长了不少。
⑥“看那小兔,多有趣!”妻指着墙角引我去看。
⑦约略只有大老鼠大小,长长的两只耳朵,时时耸直起来,好像在听什么,浑身的毛。白得没有一点污瑕,不像它们父母那样已有些淡黄毛间杂着,两只眼睛红得如小火点一样,正如大地为大雪所掩盖时,雪白的水平线上只露出血红的半轮夕阳。
⑧“看小兔,看小兔,在吃菜呢。”几个邻居的孩子立在铁栅门外望着,带着好奇心。
⑨妻道:“天天有许多人在门外望着,如不小心,恐怕要有人来偷我们的兔子。”
⑩“不会的,不会的,他们爬不进门来。”我这样的慰着妻,但心里也怕有失,便叫道:“根才,根才,晚上把铁笼子拿出来,把兔子都赶进笼里去。散在园里怕有人要偷。”根才答应了。
⑪第二天早晨,我下了楼,第一件事便是去看兔子,但是园里不见一只兔子的影子,兔笼子也不见了。
⑫“根才,根才,你把兔笼放在哪里去了?”我吃惊的叫着。“根才不在家,买小菜去了。”张婶说。“该死,该死!一定被什么贼连笼偷走了。”我开始有些愤急了。
⑬我躺在书房中的沙发上,想念着:大兔们还不大可惜,小兔们太可爱了,刚刚是最有趣的时期,却被偷走了。贼呀!该死!该死!为什么不偷别的,却偷了兔去!能卖得多少钱?
⑭我失了衣服,失了钱,都不恨,但这一次把可爱的小兔提走了,我却痛痛的恨怒了他!这个损失不是金钱的损失!
⑮“小兔子!是第二胎的小兔子,还很小呢,只生了两只。”是来喜的声音,在园中喊着,我和妻立刻跳起来奔出去看。
⑯墙角的瓦堆中,不知几时又被大兔做了一个窝,底下是用稻草垫着,草上铺了许多从母兔身上落下的柔毛,上面也是柔毛,做成了一个弯形的顶盖,很精巧,很暖和,两只极小的小兔,大约只有小白鼠大小,眼睛还没有睁开,浑身的毛极薄极细,红的肉色显露在外,柔弱的样子,使人一见就难过。
⑰又加了一层的难忍的痛苦与悲悯!
⑱母兔去了,谁给它们乳吃呢?该死的贼,该杀的贼,这简直是犯了万恶不可赦的谋杀罪!
⑲根才在大家忙乱中提了一大盘小菜回来。“根才,兔子连笼子都不见了!”妻道。
⑳根才惶感的说道:“我把它放在廊前的,怎么会被偷了?”我怒责道:“为什么放在廊前?为什么不取来放在客厅上?现在,你看,”我手指着那两个未睁开眼睛的小兔说,“这两只小兔怎么办?都是你害了它们!”
㉑根才无话可答,只摇摇头。半晌,才说道:“平日放在园中都不会失去,太小心了,反倒不好了。”
㉒我走进书房,取了一张名片,写上几个字,叫根才去报巡警,请他们立刻去找……
㉓到了第三天了,竹篮里挣爬的声音略低了些,我晓得这两个小小的可怜的生物,临命之期不远了。但我不敢揭开报纸的盖去望望它们。
㉔妻掩了脸不敢看,我坐在沙发上叹息。
㉕“贼,可诅咒的贼!唉,生生的饿死了这两只可怜的生物,真是万死不足以蔽事!只要我能捉住你呀……”我紧紧的握着双拳,这样想着。如果贼真的到了我的面前,我一定会毫不踌躇的拳打下去。
㉖“哥哥失了兔子,比失了什么都痛心些。他现在很恨贼,大概不肯再替贼打抱不平了。”仿佛是三妹在窗外对着什么人说道。
㉗我心里充满了痛苦,悲悯,愤怒与诅咒,抱了头默默的坐在书房中。
(选自郑振铎《家庭的故事》,有删改)
1②③④
台词脚本 | 我:(躺在沙发上,眼盯天花板,手扶额头)大兔们还不大可惜,小兔们太可爱了,刚刚是最有趣的时期,却被偷走了。贼呀!该死!该死!为什么不偷别的。却偷了兔去!能卖得多少钱? |
台词指导 | 小金,这段话是“我”的内心独白,。 (指导支架:把握好重音、停连、语气、节奏,体会人物的情感。) |
自荐演员:小金 自荐情况:我非常喜欢演话剧,也很喜欢小动物,我很想演一个喜欢小动物时人物,请为我推荐一个吧。 | 可推荐角色:根才 妻 来喜 小金,我推荐你演这个角色,因为。 |
读书会留言板 | |
作者为什么不能像之前说的那样宽容偷兔贼呢? | |
回复: |
【链接1】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郁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选自郑振铎《猫》)
【链接2】郑振铎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主张文学为人生,“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提倡作家应该有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同时关注人的真实想法,注重自我反省。
(沈雁冰《关于文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