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材料节选自《青年报》记者对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的采访稿)
记者:……文学价值会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消失?
徐则臣:……我们都知道的那个观点:文学是人学。人学,人与世界之间可靠的关系,以及艺术,才是作品永葆青春的法宝。
记者:A你讲得特别好。B我都忘记了 , 你是北大中文系研究生里的高材生,理论和实践功底都非常深厚。作家里边,博士硕士教授,高学历和学院派特别多,不过也有人说,当一个好作家,与学历和教育关系不大,他们举出来的例子是高尔基、莫言等大家。 ① ?
徐则臣:车有车道,马有马道,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就一个好作家,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我是学院里出来的,受过一定的学术训练,这些学习和训练对我的创作大有裨益,一是给我一个宽阔和全面的文学史背景,另一个就是培养了我的问题意识。但这不是成为作家的必然途径。
一个人只要足够开放、勤奋,阅读量充分,能找到有效的自我教育的路径且有所悟, ② , 是不是学院派都不重要。高尔基我不知道,莫言老师我接触比较多,就举个莫老师的例子吧。有一次我们聊年轻人的写作,我提到的几位90后作家莫老师都读过,但对莫老师提到的两位,很惭愧,他们的作品我完全不熟。别人作何感想我不清楚,当时我很震惊,前辈作家,诺奖得主, ③ , 阅读范围都囊括到了90后的最新创作。莫老师还把这些90后作家的写作跟前面几代作家做了比较。这是个日常的小细节,我觉得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⑴“A你讲得特别好”对记者接下来要说的话似乎毫无助益,可以删去吗?
⑵访谈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了解采访对象,为何《青年报》记者却说“B我都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