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南阳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

更新时间:2024-01-18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三上·南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

    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也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古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

    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

    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知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

    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

    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

    相对地说,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的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文化既是多元,而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

    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园地呢?

    我们注意科学各部门间的对话,也在尝试使不同学科中已经发展的一些观念彼此对比,找出跨越学科的若干观念。我们的目的,只在提示同学们,学科的界限其实是暂设的,寻求知识的过程不过在设法了解自己及观察四周的世界;许多学术的术语,也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观察而设计的视角而已。

    (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学技术因具有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而让人们盲目崇拜,在较长时间内被许多人认为是能解决所有难题的有效途径。 B . 与科学技术相比,仁爱、诚信等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能够为解决现代人类的“意义危机”提供更大的帮助。 C . 科学技术渐渐从实验室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研究往往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和制约,这都说明科学越来越依赖人文。 D . 人文学者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审视科学发展与社会的关系,而科学家也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说明科学的某些内容。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代细密的社会分工造成科学与人文相对立,但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将来文化体系和社会体系之间的紧密互动,要求人们设法减少这种对立。 B . 人类的“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发展则相对滞后,要求人们的关注点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 C . 人们只要更多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或广泛运用人文的方法来开展科研,就能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 D . 我们要注意科学各部门之间的对话,努力找出跨越学科的观念。想更好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术语。
    3. (3) 关于材料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引用池田大作关于“科学之眼”的论述,是为了证明科学应用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 B . 叙述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反对使用原子弹的事例,是为了证明科学家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C . 举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的例子,是为了证明科学和人文完全可能实现良性互动, D . 杨振宁在著作中借用布莱克的诗句,恰当地形容了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
    4. (4) 同是讨论两种文化的关系,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5) “科学崇拜’’主要体现为:相信科学的完美,视科学为万能,只关注科学自身的发展。请结合材料,分析“科学崇拜”的危害。
  • 2. (2023高三上·南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王嫂

    沈从文

    ①王嫂不特有个好女儿,还有个好儿子!儿子十二岁,已到城西区茶叶局服务当差,净挣十五块钱一个月。王嫂怕他不学好,一来就骂骂,装成生气样子,要孩子赶快回去。

    ②王嫂在这家中的工作是洗衣烧饭,间或同卖鸡蛋清毛房的乡下人嚷嚷,一切动机无不出于护主。

    ③有一天,另外一个乡下妇人来了,带了些新蚕豆来看王嫂,两人一面说一面抽抽咽咽。来人去后,问起原因才知道一年前那个作新媳妇的女儿,已在两个月前死掉了。来的就是那女儿的婆婆。女儿因为生产,在乡下得不到医药照料,孩子生下地两天,女儿流血不止,家里人全下了田,想喝水不得水喝,喝了些水缸脚沉淀,第二天腹痛就死去了。孩子活了两个月,也死去了。经过这样大变故的王嫂,竟还是一切照常,用来稳定她的生命或感情的,原来是古人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八个字。她相信八字。

    ④说起女儿死去情形时,她说:“他们忙着收麦子,大麦稞麦,用车子装满一车一车马拖着走,下田去了。我女儿要喝水,喝不到,把水缸脚脚喝下肚,可怜,她嚷痛也痛,就死了!死了她男人哭,不许棺材抬出门。自己可要去做壮丁,抽签到头上,过盘龙寺当兵去!生死有命。”说的话不到十句,可包括了多少动人的内容!

    ⑤这家里同别的人家一样,有鸡,有狗,有猫儿。这一切却统由王嫂照管。下半天是她洗衣的时间,天气好时,王嫂更忙。院子中有两大盆待洗的衣服:老先生的,先生的,太太的,小姐的,学生的,小娃子的,还加上自己在荼业局作小勤务十二岁小儿子的。衣服虽不少,她倒不慌不忙的做去。事情永远作不完。可并不使她懊恼。一面搓衣一面间或还用本地调子唱唱歌,喉咙窄,声调十分悦耳。偶然为主人听到时,要她好好唱下去,就觉得害臊,把个脸羞得红红的,决不再开口。唱歌的用意只在自己听听,为自己催眠,凭歌声引带自己到一个光明梦境里去。

    ⑥她目下有十二块钱一个月,儿子却有十五块,两人赚的钱都没有用处,积聚一年可捎回乡下去买一亩二分田地。仗打下去,米粮贵,一点收入少虽少,利上翻利,五年不动用,会有多少!再过八年儿子长大了,所长保举他进军官学校,接一房新媳妇,陪嫁多的不要,只要有三五亩地,一头水牯牛。

    ⑦三月后天气转好,镇日长晴,城区经常有空袭警报。飞机来到她头上也不怕。为什么不怕?孔子遗教在这颗简单的心上有了影响,“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还记起一个故事,“黄巢杀人八百万,在劫数的八方有路难逃,不在劫数的,坐下来判官不收你。”两句简单话语和一个简单故事,稳定了这个简单的心。

    ⑧一个客人向她说笑:“王嫂,你看见了日本飞机?”

    ⑨“二十七架,高也高!哪,那边高射炮蓬蓬的响了,那边机关枪咯咯响了,亭通,兵通,飞机场炸了。我不躲,我不怕的。”

    ⑩“真不怕吗?炸弹有水缸大,这房子经不起!”

    ⑪“要炸让它炸,生死有命。’’

    ⑫第二天到了下午,天气还是很好,并无警报,到两点左右,小狗忽然狂吠起来。原来那个在茶业局当差的小儿子来了。

    ⑬小孩子脸黑黑的,裤子已破裂,要他母亲给缝补缝补。

    ⑭“昨天警报你在哪里?’’

    ⑮孩子说:“我在河甸营。”

    ⑯这一来王嫂呆住了。“你怎么到飞机场去。日本飞机不是把河甸营炸平了吗?炸死好多好多人,你去看热闹!有什么好看的!”

    ⑰“我有事去。飞机来了,丢下十二个炸弹,三个燃烧弹,房子烧了,倒了,我前前后后是人手人脚,有三匹马也炸个碎烂。机关枪答答答答乱打。最后我也死了,土把我埋了。有人摸我心子,还有一点气,汽车装我到甘美医院---一- ”

    ⑱孩子把事情叙述得清清楚楚,毫不觉得可怕,也毫不觉得这次经验有何得意处。坐在他母亲洗衣盆边,裤子破了一个大裂口,把手抹抹,瘦瘦的腿子全裸露出来了。王嫂声哑了,“咦,咦,咦,你不炸死!你看到死人?看到房子倒了烧起来?你看到人手人脚朝天上飞?人家抬你到医院去,九点钟才醒。回去主人骂不骂你?来,我看看你裤子!”

    ⑲小孩子走到她身边去,她把破裤子一拉,在孩子精光光的瘦臀上巴巴的打了三下。“你不怕死?我自己打死你,省得吃水缸大炸弹五马分尸!”小孩子却嘻嘻笑着,看看母亲的眼睛,已湿莹莹的了。

    ⑳孩子说:“我不怕日本,我长大了还要当兵去!”

    ㉑她看看天,天上蓝蓝的,有一团团白云镶在空间。恰有三只老鸦飞到院中尤加利树高技上停下来,孩子一拍掌,老鸦又飞去了。王嫂把裤子缝好后,用口咬下那点线头,把针别到头髻上去,打抱不平似的,拉住孩子脏耳朵说:“你当兵去,老鸦就叼你到树上去。福寿,你能当兵?”

    ㉒孩子不作声,只快乐的微笑。他心想:“我怎么不能当兵?人长大了,什么都做得好。”

    孩子走后家中人知道了这件事都以为王嫂人好,心好,命好。王嫂不作声,只是微笑。到晚上,却悄悄的买了些香纸,拿到北门外去烧化。她想起死去的女儿,死得太苦了,命可不好,有点伤心,躲在自己房中去哭了好一会,不曾吃晚饭。这件事一家人谁也不知道,因为她怕人知道要笑她,要问她,要安慰她。这一切她都不需要。

    写于1940年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两段写王嫂儿女双全,写她佯装“骂骂”儿子,写她工作、生活及其“护主”

      的动机,隐约透出她对现状的知足。

      B . 第三、四段都述及女儿死去的情形,内容基本相同,王嫂的再述不仅无重复之感,反而让情节具备了更触动人心的力量。 C . 王嫂在女儿去世之后,“竟还是一切照常”,不慌不忙做事,间或用本地调子唱唱歌,表现出她的乐天安命、勤劳和麻木。 D . 王嫂与祥林嫂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到“主人家’’做工做佣,都失去了心爱的孩子,但两篇小说这样安排的创作目的不同。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细节传神,从中可看出王嫂内心纯净又传统:“觉得害臊”“脸羞得红红的”“决不再开口”,显示她内心很淳朴,在主人面前恪守本分。 B . 句子②第一个“简单”是说王嫂话语不繁琐,第二个是说故事简短,第三个是说王嫂内心不复杂,看似简单的点评,却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 . 句子③“忽然”用得巧妙,在细微处让情节起了些许波澜,在难得的平静气氛中平添了紧张,并与“原来”呼应,表现出王嫂见到儿子的欣喜。 D . 句子④中“这件事”指儿子要当兵;“命好”既是夸王嫂,也是夸她儿子,但终归还是夸王嫂好人有福报,这暗示了民众救国意识已经有了觉醒。
    3. (3) 本文以日本侵华作为背景,其设置处理得很有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教学生创作,强调最多的是:“要贴着人物来写。”请结合小说第7段之后部分对王嫂的刻画,分析这一创作观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三上·南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在奉天 , 朝夕进见,帝亲倚之,同类莫敢望。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从之。故奉天所下制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流涕。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

    道有献瓜果者,帝嘉其意,欲授以试官。贽曰:“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帝曰:“试官虚名,且已与宰相议矣,卿其无嫌。”贽奏:“非功而获爵则 , 非罪而肆刑则亵。今所病者爵轻也,设法贵之犹恐不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乎?”

    帝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

    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韦皋数上表请贽代领剑南,帝犹衔之,不肯与。

    【注】①建中四年,泾原兵变,唐德宗避乱于奉天。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

    材料二: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子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轻,指轻视、看轻,与《报任安书》中“或轻于鸿毛”的“轻”意思不同。 B . 恤,指忧虑,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的“恤”意思相同。 C . 格,指纠正,与成语“格格不入”“格杀勿论”中的“格”意思都不同。 D . 区区,指愚拙,与《孔雀东南飞》中“何乃太区区’’的“区区”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陆贽在唐德宗避乱于奉天时,得到皇帝倚重,他认为面对叛贼遍布天下的现状,德宗应自我责备,反省悔过,进而感化人心。 B . 唐德宗想封赏“试官”之位给一个进献瓜果的人,并说这只是一个虚名,但陆贽坚持认

      为应使爵位贵重,不要轻易授予爵位。

      C . 苏轼认为陆贽的智慧、文才胜过张良,论辩、谋术胜过贾谊,如果他的进言能被皇帝完全采纳,则“贞观之治”的盛世将会再现。 D . 苏轼认为陆贽的奏议意义非凡,希望皇帝能把整理校对后的陆贽奏议放在座位边,反复熟读,这就像和陆贽当面谈话一样。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诚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臣持笔亡所忌,庶叛者革心。

      ②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5. (5) 材料二中,苏轼认为陆贽“但其不幸,仕不遇时”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 4. (2023高三上·南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县中池竹亩怀

    (唐)钱超

    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卑栖且得地,荣耀不关身。

    自爱赏心处,丛篁流水滨。荷香度高枕,山色满南邻。

    道在即为乐,机忘宁厌贫。却愁丹凤诏,来访漆园人。

    【注】①漆园:庄子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善于选取典型的意象,诗中的“丛篁”“荷香”就有《离骚》中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 B . 诗歌的九、十两句,体现了诗人忘记世俗的机心,追求心中的志向。其中“宁”是“岂,难道”的意思。 C . 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明白晓畅,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D . 诗人末尾借用漆园吏的典故,委婉表达了对不能接到朝廷征召的担忧。
    2. (2) 本诗塑造了一个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县官形象。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人物的这一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2023高三上·南阳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报任安书》中,概括古代圣贤创作《诗经》的原因的句子是“。”
    2. (2) 《大道之行》中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
    3. (3) 《苏幕遮》中,诗人用拟人的手法生动而别致地拱托出新晴之欢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三上·南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外婆真讨厌。除夕大扫除,我们累得半死,她一点不帮忙,还尽添乱。嘴巴又特刻薄,你要是说她两句 , 她能把你冲死。

    “外婆!刚扫了地,不要往地上吐瓜子壳!”

    “咦,我吐我的,你扫你的。我往地上吐,又没往你脸上吐。”

    “外婆!A怎么又乱翻我的包!”

    “这是你的啊?”

    “当然是我的!”

    “那它是长得像你还是跟着你姓? "

    “--一--”

    B在这边努力地擦洗灶台,忙得没鼻子没眼。她老人家却一会儿跑来打个岔,一会儿又跑来骚扰一番。好容易忙完,一家人坐到一起开始吃饭,她就更兴奋了,一桌子就她的话多。

    喝一口稀饭:“哎哟!哪个做的饭?煮熟就可以了嘛,怎么煮这么烫?”

    用筷子在稀饭里搅一搅:“天老爷,C看嘛!清汤寡水的,老婆子要挽起裤脚跳下去才能捞到几颗米。”

    又在菜里翻一翻:“我女娃子切的肉,鱼眼睛那么大,硬是找不到!’’

    不管怎么说,大家在一起吃饭,D一言,我一语,总归是快乐的。而外婆虽然怪话多,

    又爱找茬,但所有人里就她吃得最多。她喝完稀饭,又颤颤巍巍站起来。

    “干什么?”

    “舀饭啊,再舀半碗,再给我舀一砣红苕……”

    1. (1) 文段中各句加点的“你”和文段画波浪线句子中加点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怎么又乱翻我的包 B . 在这边努力地擦洗灶台,……她老人家却一会儿跑来打个岔 C . 看嘛 D . 一言,我一语
    2. (2) 下列句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你在这边努力地擦洗灶台,忙得没鼻子没眼。她老人家却一会儿跑来打个岔,一会儿又跑来骚扰一番。

      A . 半大小子手上没轻没重 , 小心别被伤着了。 B . 你费力地讲了半天,他还是听得没头没脑 C . 这么重要的场合,你没大没小像什么样子? D . 他说话没深没浅 , 我怕这事儿黄在他手上。
    3. (3) 文中“她能把你冲死”,改为“她能把你气死”,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 7. (2023高三上·南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以下材料节选自《青年报》记者对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的采访稿)

    记者:……文学价值会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消失?

    徐则臣:……我们都知道的那个观点:文学是人学。人学,人与世界之间可靠的关系,以及艺术,才是作品永葆青春的法宝。

    记者:A你讲得特别好。B我都忘记了 , 你是北大中文系研究生里的高材生,理论和实践功底都非常深厚。作家里边,博士硕士教授,高学历和学院派特别多,不过也有人说,当一个好作家,与学历和教育关系不大,他们举出来的例子是高尔基、莫言等大家。 ① 

    徐则臣:车有车道,马有马道,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就一个好作家,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我是学院里出来的,受过一定的学术训练,这些学习和训练对我的创作大有裨益,一是给我一个宽阔和全面的文学史背景,另一个就是培养了我的问题意识。但这不是成为作家的必然途径。

    一个人只要足够开放、勤奋,阅读量充分,能找到有效的自我教育的路径且有所悟, ②     , 是不是学院派都不重要。高尔基我不知道,莫言老师我接触比较多,就举个莫老师的例子吧。有一次我们聊年轻人的写作,我提到的几位90后作家莫老师都读过,但对莫老师提到的两位,很惭愧,他们的作品我完全不熟。别人作何感想我不清楚,当时我很震惊,前辈作家,诺奖得主, ③  , 阅读范围都囊括到了90后的最新创作。莫老师还把这些90后作家的写作跟前面几代作家做了比较。这是个日常的小细节,我觉得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采访活动中,采访用语有特定的要求和作用,这在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所体现。请从下列命题中任选一道作答。

      ⑴“A你讲得特别好”对记者接下来要说的话似乎毫无助益,可以删去吗?

      ⑵访谈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了解采访对象,为何《青年报》记者却说“B我都忘记了”?

四、作文(60分)
  • 8. (2023高三上·南阳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8月30日,短视频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联合制作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很快就火爆出圈。该剧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盏化为人形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后,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在他的帮助下回家的故事。三集内容共获全网10亿播放量,央视网、人民日报等官媒也纷纷点贽评论。

    央视网:正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所说:“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

    人民日报:《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短视频不盲目追逐流量热点,其用精细化的制作和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为自媒体创作者树立了良好的作品典范,为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文艺作品的出现提供可能。

    文汇报:《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知音无限、共鸣无限,其实也证明了,这一代年轻人身上流淌的,就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不变的最深沉的文化自觉的基因、家国情怀的血脉。

    作为一名高中生,你会有哪些感悟和思考呢?

    请写一篇发言稿,在微班会上与全班同学交流。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