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临沂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孔子提出的“仁 ”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 。它是“礼 ”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 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在孔子以前没有人把“仁 ”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哲学概念提出过。孔子提出“仁 ” 的哲学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春  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私田不断扩大; 因此解决劳动者  在生产中的地位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为适应上述变革要求,剥  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较之以往自然也更尖锐。代表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阶级转化的思  想家孔子,希望能在不打乱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条件下来适应社会的变化, 因此他  在新旧势力之间,就采取调和改良的态度。而对于劳动者,主张改善他们过去在生产  中的奴隶地位,对人民行以“德政 ”,承认某些已经改变了的现实。

    孔子讲到“仁 ”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 部规范。那么“仁 ”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 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 而是适应封建主阶  级的要求。照孔子看,有了“ 爱人 ”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  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 忠 ”于君主,孝顺父母;作为统治者来说, 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 ”。但是“ 爱人 ”并不是什么人都做得到的,他  认为只有“君子 ”才可能有爱人的品德;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 )这反映了“仁 ” 的思想的阶级性。

    春秋末期,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时期,这时旧的奴隶主贵族和新 兴的封建主阶级的矛盾自然是十分尖锐的。孔子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什么态度呢?针对 这种情况他提出了行“仁 ”的方法。他说: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这就是他的弟子曾参说的: “ 夫 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其意思是主张在统治阶级之间,要推己及人:如果说奴隶主 贵族想要站得住, 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得住 ;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 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用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实现“仁者爱人 ”的原则。 因为照孔 子看来,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 因 ”有“革 ”。他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 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 语·为政》 )所以面对变革着的现实,从中调和,他认为这是“吾从众 ”的态度,可 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从另一方面说,新兴封建主阶级也应该这样,“ 忠 ”则不应 “犯上作乱 ”,“恕 ”则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 他所说的“道 ”就是“仁 ”。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 ”发扬光大 ;并非靠了“仁 ”, 而自己不努力,他就可以光大了。这就是说,人是主动的,而“仁 ”是要靠人的主观 努力才可以得到的。孔子很看不惯那些不努力求上进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出息,他说: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论语·子罕》 ) 由于孔子重视了个人的努力,相对地说降低了“ 天 ”的作用,这   也可以说是对西周以来“ 天命 ”观的一种否定。 因此,他的“仁 ”不仅是一个政治的   道德的范畴,而且是他的哲学范畴,它标志着对人自身的重视和对超自然力量的“ 天 ” 的作用的限制。从这一点说,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压低“ 天 ”的绝对性和神秘   性的作用。

    (摘编自汤一介《仁——孔子的思想核心》)

    材料二:

    孔子这个“仁 ”的概念可以说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 。 因为他强调了“人 ”,处处 讲人道之所当然,讲人之所以为人,把什么问题都归结到人心和人性上,正和那种天 鬼迷信,神权思想相对立。最明显的表现,如他说: “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 “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未知生,焉知死 ”。他只重视做人的道理,对于鬼神问 题存而不论。不过这里好像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要“ 敬 ”鬼神,另一方面却又要 “远 ”鬼神,对于鬼神问题并未多加考虑,鬼神究竟是有是无,还没有确定,而却大 讲其丧礼和祭礼,对象还没有弄清楚,究竟向谁行礼呢?这似乎讲不通,其实孔子已 经拿人文主义的精神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明明讲“ 务民之义 ”,也就是说“尽其为 人之道 ”。为什么要“ 敬鬼神 ”?从孔子看来,这也只是尽其为人之道,使自己心安 理得,究竟有没有鬼神来接受我的“ 敬 ”,那倒不必追问。他把“ 敬鬼神 ”,把丧礼 和祭礼,根本看成人的良心 问题,是“ 崇德报功 ”而并不是迷信,是“人 ”的问题而 并不是“神 ”的问题,是“ 心 ”的问题而并不是“ 物 ”的问题。

    如上所述,丧礼、祭礼都是行其心之所安, 自尽其为人之道 。 以此类推,一切礼   也都是行其心之所安, 自尽其为人之道。这就是以“仁 ”讲“礼 ”, 以人文主义的精   神讲“礼 ”。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离开“仁 ”,“礼 ” 的真精神就失掉了。这样,从一方面看,他以仁讲礼,高唱“ 天地之性人为贵 ”,强   调“人 ”的尊严,从原始迷信、神权思想中,把人性解放出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显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拿古代贵族所制定的“礼 ”来作为一般做 人的标准,把人性规格化,违犯了“礼 ”,违反了古代贵族所制定的“人 ”的规格, 就是“ 不仁 ”,就是失掉“人性 ”,就不算“人 ”,这分明是以贵族性来冒称人性, 极力为古代贵族统治作辩护,他的阶级本质,从这里也显然暴露出来。

    (摘编自嵇文甫《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思想核心的“仁 ”,它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情况,体现了孔 子在新旧统治势力之间的调和改良态度。 B .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可看作是对“仁 ”的最根本含义的界定。其提出是为适应封建主 阶级的要求,反映了这一思想的阶级性。 C .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是孔子心中的行“仁 ”之法,在他看来,不 论新旧统治阶级哪一方,都要推己及人。 D . 孔子提倡“仁 ”,强调人的作用,正与神权思想对立,一方面要人“远 ”鬼神,一方面 又让人“敬 ”鬼神,表现出其思想的矛盾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变革,这是孔子 提出“仁 ”这一哲学概念的大背景。 B . 在统治者和劳动者的关系上,孔子希望统治者能够爱护劳动者,对老百姓施以恩惠,在他 看来,统治者都具有这种品德。 C . “仁 ”属于孔子的哲学范畴,所以他才会重视个人努力,否定“天命观 ”。这标志着对超 自然力量的“天 ”的作用的限制。 D . 孔子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 ”,强调“人 ”的尊严,把人性从原始迷信的思想中解放出 来,这与孟子“ 民为贵 ”的观点一致。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有关“鬼神祭祀 ”观点的是(  )
      A . 孔子诞辰日,曲阜举行祭孔大典。 B . 民间有“清明祭祖,端午插艾 ”习俗。 C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D . 秋收结束,农民举办社祭,欢庆丰收。
    4. (4) 在除夕,中国人要除旧布新、祭祀祖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5. (5) 请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仁者爱人 ”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