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临沂市第二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8-07 浏览次数: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1. (2023高二上·临沂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孔子提出的“仁 ”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 。它是“礼 ”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 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在孔子以前没有人把“仁 ”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哲学概念提出过。孔子提出“仁 ” 的哲学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春  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私田不断扩大; 因此解决劳动者  在生产中的地位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为适应上述变革要求,剥  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较之以往自然也更尖锐。代表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阶级转化的思  想家孔子,希望能在不打乱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条件下来适应社会的变化, 因此他  在新旧势力之间,就采取调和改良的态度。而对于劳动者,主张改善他们过去在生产  中的奴隶地位,对人民行以“德政 ”,承认某些已经改变了的现实。

    孔子讲到“仁 ”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 部规范。那么“仁 ”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 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 而是适应封建主阶  级的要求。照孔子看,有了“ 爱人 ”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  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 忠 ”于君主,孝顺父母;作为统治者来说, 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 ”。但是“ 爱人 ”并不是什么人都做得到的,他  认为只有“君子 ”才可能有爱人的品德;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 )这反映了“仁 ” 的思想的阶级性。

    春秋末期,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时期,这时旧的奴隶主贵族和新 兴的封建主阶级的矛盾自然是十分尖锐的。孔子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什么态度呢?针对 这种情况他提出了行“仁 ”的方法。他说: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这就是他的弟子曾参说的: “ 夫 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其意思是主张在统治阶级之间,要推己及人:如果说奴隶主 贵族想要站得住, 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得住 ;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 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用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实现“仁者爱人 ”的原则。 因为照孔 子看来,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 因 ”有“革 ”。他说: “殷因于夏礼,所损 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 语·为政》 )所以面对变革着的现实,从中调和,他认为这是“吾从众 ”的态度,可 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从另一方面说,新兴封建主阶级也应该这样,“ 忠 ”则不应 “犯上作乱 ”,“恕 ”则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 他所说的“道 ”就是“仁 ”。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 ”发扬光大 ;并非靠了“仁 ”, 而自己不努力,他就可以光大了。这就是说,人是主动的,而“仁 ”是要靠人的主观 努力才可以得到的。孔子很看不惯那些不努力求上进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出息,他说: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论语·子罕》 ) 由于孔子重视了个人的努力,相对地说降低了“ 天 ”的作用,这   也可以说是对西周以来“ 天命 ”观的一种否定。 因此,他的“仁 ”不仅是一个政治的   道德的范畴,而且是他的哲学范畴,它标志着对人自身的重视和对超自然力量的“ 天 ” 的作用的限制。从这一点说,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压低“ 天 ”的绝对性和神秘   性的作用。

    (摘编自汤一介《仁——孔子的思想核心》)

    材料二:

    孔子这个“仁 ”的概念可以说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 。 因为他强调了“人 ”,处处 讲人道之所当然,讲人之所以为人,把什么问题都归结到人心和人性上,正和那种天 鬼迷信,神权思想相对立。最明显的表现,如他说: “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 “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未知生,焉知死 ”。他只重视做人的道理,对于鬼神问 题存而不论。不过这里好像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要“ 敬 ”鬼神,另一方面却又要 “远 ”鬼神,对于鬼神问题并未多加考虑,鬼神究竟是有是无,还没有确定,而却大 讲其丧礼和祭礼,对象还没有弄清楚,究竟向谁行礼呢?这似乎讲不通,其实孔子已 经拿人文主义的精神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明明讲“ 务民之义 ”,也就是说“尽其为 人之道 ”。为什么要“ 敬鬼神 ”?从孔子看来,这也只是尽其为人之道,使自己心安 理得,究竟有没有鬼神来接受我的“ 敬 ”,那倒不必追问。他把“ 敬鬼神 ”,把丧礼 和祭礼,根本看成人的良心 问题,是“ 崇德报功 ”而并不是迷信,是“人 ”的问题而 并不是“神 ”的问题,是“ 心 ”的问题而并不是“ 物 ”的问题。

    如上所述,丧礼、祭礼都是行其心之所安, 自尽其为人之道 。 以此类推,一切礼   也都是行其心之所安, 自尽其为人之道。这就是以“仁 ”讲“礼 ”, 以人文主义的精   神讲“礼 ”。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离开“仁 ”,“礼 ” 的真精神就失掉了。这样,从一方面看,他以仁讲礼,高唱“ 天地之性人为贵 ”,强   调“人 ”的尊严,从原始迷信、神权思想中,把人性解放出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

    显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拿古代贵族所制定的“礼 ”来作为一般做 人的标准,把人性规格化,违犯了“礼 ”,违反了古代贵族所制定的“人 ”的规格, 就是“ 不仁 ”,就是失掉“人性 ”,就不算“人 ”,这分明是以贵族性来冒称人性, 极力为古代贵族统治作辩护,他的阶级本质,从这里也显然暴露出来。

    (摘编自嵇文甫《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思想核心的“仁 ”,它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情况,体现了孔 子在新旧统治势力之间的调和改良态度。 B .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可看作是对“仁 ”的最根本含义的界定。其提出是为适应封建主 阶级的要求,反映了这一思想的阶级性。 C .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是孔子心中的行“仁 ”之法,在他看来,不 论新旧统治阶级哪一方,都要推己及人。 D . 孔子提倡“仁 ”,强调人的作用,正与神权思想对立,一方面要人“远 ”鬼神,一方面 又让人“敬 ”鬼神,表现出其思想的矛盾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变革,这是孔子 提出“仁 ”这一哲学概念的大背景。 B . 在统治者和劳动者的关系上,孔子希望统治者能够爱护劳动者,对老百姓施以恩惠,在他 看来,统治者都具有这种品德。 C . “仁 ”属于孔子的哲学范畴,所以他才会重视个人努力,否定“天命观 ”。这标志着对超 自然力量的“天 ”的作用的限制。 D . 孔子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 ”,强调“人 ”的尊严,把人性从原始迷信的思想中解放出 来,这与孟子“ 民为贵 ”的观点一致。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有关“鬼神祭祀 ”观点的是(  )
      A . 孔子诞辰日,曲阜举行祭孔大典。 B . 民间有“清明祭祖,端午插艾 ”习俗。 C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D . 秋收结束,农民举办社祭,欢庆丰收。
    4. (4) 在除夕,中国人要除旧布新、祭祀祖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5. (5) 请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仁者爱人 ”的。
  • 2. (2023高二上·临沂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芦花虾

    邓刚

    因为离海近,所以这里的集市最精彩不过,卖主们都摆出一副很有势力的气度,一手 掐腰,一手攥创钩。以前,还像做贼似的探头探脑,现在政策架得他们腰粗气大,一个个 放开嗓门吆喝。从早到晚,招引得顾客涌涌不断。国营商店看着眼红,也来占块地盘搞竞 争。虽然都是卖货,却自觉得国营的高贵。她们最愿嘲弄的,是对面角落里卖芦花虾的姑 娘,吆喝她“拐筐的 ”。这里人对这个词儿看得很卑下,因为讨饭的叫花子才叫“拐筐的 ”, 所以是极不愿听的。但这个拐筐的姑娘似乎什么也没听见,只是默默地守在筐前,低着头, 既不愿吆喝,又不敢招揽。但筐子里的芦花虾却很争脸,干净、整齐、红艳艳的。不一会 儿就卖完了,她赶紧拐起筐,逃也似的跑走了。她有一个很雅的名字—— 张书琴,刚走出 学校的学生,按时兴的说法,叫“待业青年 ”。

    书琴并没有考大学呀、当研究生呀等闪闪发光的理想,她只想毕业后进工厂,进机关, 进商店,反正在国营单位当个工作人员就行。那是给国家干的呀!眼前这算干什么?“ 自 负盈亏 ”,“拐筐的小贩子 ”,天底下还有比这更难听的词儿吗?

    书琴几次想把筐子扔进海里不干了,但又不忍心,因为她可怜哥哥。父亲早去世了, 撇下病弱的母亲和她,干啃哥哥那点儿工资。

    书琴一咬牙,到工商局交了待业证,拐起卖芦花虾的筐。同学们说她:“你疯啦!坐

    着等呗,国家早晚得分配! ”书琴摇摇头。

    书琴卖完虾,顺着货摊赶紧走,一行行货摊摆得长长的,各种风格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大家都在急切切、热盼盼地做生意,没有一个像她这么畏畏缩缩的!有一阵子,书琴甚至 觉得像开展览会似的,人人都在炫耀自己创造和收获来的劳动果实,谁最有智慧,谁最勤 劳,谁才能获得最大的报酬。

    呱唧呱唧,一个姑娘拐着一大筐芦花虾从海里面走出来。书琴一抬头,是同学李海菜! 李海菜瞥了书琴筐子一眼:“到里边去—— 大里边! ”李海菜指着海天接壤的远处,那里 泛着一层虚无缥缈的雾气。“鬼儿滩,多的是!不过,你不行,改天我领你去! ”说着, 李海菜从筐里往外抓芦花虾给书琴,然后踩着水花走了。

    “ 自负盈亏! ”书琴感到这句话不怎么难听了。她还想说:“别小看自负盈亏,我还想把嫂子挣家来呢! ”但没敢说,因为她不知自己能不能上去鬼儿滩。然而又一转念,李 海菜都上去了,我怕什么!

    凉丝丝的海水使书琴打了个战,心里有点怯。潮水刚刚闪个边儿,海滩上没一个人影。 书琴四面望了一阵,咬咬牙,将筐子使劲往上一拐,坚决地走进去。她私下早已打探了去 鬼儿滩的方法,去那儿不容易,得精细地计算。潮刚退时就下水,赶着浪印儿走,等潮终 时才能赶到;在上面只能待两袋烟的工夫,赶着涨潮的浪印回来。否则潮一回头,返回的 途中涌起一股急流子,会把人拖进老洋里。书琴虽然有些紧张,但觉得只是一个计算问题, 很简单。她把裤腿挽得高高的,哗哗地搅着水花,很自信。

    越走得深,水的颜色就越纯净,像透明的绿绸。路程真长,不管用什么方法,书琴还 是累得不行了,两腿好像被那些绿绸绸缠紧了,拉不动。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岸边那道黄 线早已模糊了,四周漫无边际的水面上浮起了一层薄薄的雾纱,阳光变得柔和媚人,使单 调的海面内容丰富起来。她扬起脑袋,两眼顿时亮了——前面,神秘的鬼儿滩正在银色的 浪卷中浮现!

    踏上鬼儿滩,书琴被那一片片眼儿惊呆了,她兴奋得有些昏头了,简直不知钓哪一片 虾才好,总觉得另一片比这一片强,最后,弄得她只好满滩乱跑,反正鬼儿滩今天是她自 己的,怎么样都行!

    书琴又蓦地刹住了自己的欢劲儿,李海菜也许来了呢!叫人家听见自己在这儿胡说八 道,多丢人。她的眼睛赶忙朝四周一瞅,怔住了——一大股浓重的雾气,早已悄悄地将她 团团罩住。书琴慌了,这是怎么回事!哪儿来的大雾?岸在哪儿?她惊叫起来,在沙滩上 东一头、西一头地撞着。雾更浓了,涛声更响了,浪头像无数只凶狠的利爪,撕扯着她, 拍打着她。一排浪劈头盖脸地砸来,呛了书琴一口苦咸的海水。谁知这一下却把她呛火了, 身子一挺,顶着浪头往前闯,反正说好说歹都这样,干脆硬拼吧!

    她想起了老师教的一支歌,便唱起来:“我们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

    “拐筐的小贩也算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吗? ”

    “应该算。绝对应该算!…… ”

    书琴自问自答,一会儿犹犹豫豫,一会儿理直气壮,畏惧却一扫而光。她的感觉变了 ——浪头小了,涛声弱了,雾气也退得远了。

    忽然,一阵粗犷的歌声穿过雾气,扑过来——“蟹子肥哟,虾儿鲜! ”

    书琴浑身的血液都被这歌声激励得奔涌起来,于是,书琴又紧紧地抓住虾筐,与激流 搏击着。

    雾气渐渐消散了,太阳、天空和撒满银屑的海滩一齐向精疲力尽的书琴显露出来。

    赶海的妇女们好奇地围过来,一个个大惊小怪:“上鬼儿滩了?! ”李海菜挤到跟前, 不相信地瞪着眼睛:“广播说有大雾,你…… ”

    书琴没吱声,有这沉甸甸的一筐芦花虾,什么也不用说。

    鬼儿滩那边的海天一碧如洗,刚才那场大雾好像是专为考验书琴而涌起的。但是,她 回来了!

    海边离城里十多里路,可是书琴有的是力气,她拐着虾筐嗖嗖地飞走,因为她心里燃 烧着一个灼人的念头:赶快把虾煮熟,拐到集市上去,还要大声地吆喝!书琴再也不怕那 些嘻嘻笑她的姑娘们了,再也不怕人们喊她小贩子了,再也不感到什么难为情了!她一想到那大雾、浪涛和急流,想起付出的力量、汗水和勇气,就觉得“ 自负盈亏 ”这四个字那 么艰难和沉重,不是简简单单的词儿了!

    背后,一望无际的大海上——

    蟹子肥哟,

    虾儿鲜!

    赶海的人儿,

    乐颠颠!……

    歌词儿又改了,看来又丰收了……

    (摘编自《鸭绿江》一九八三年第九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意兴隆给摊贩们壮了胆,他们一手掐腰一手攥刨钩,一改往日做贼似的探头探脑。 B . 集市上摊贩们生意兴隆引得国营商店眼红,国营商店也“放低姿态 ”来到集市加入竞争。 C . 国营商店的营业员吆喝角落里的张书琴是“拐筐的 ”,可以看出她们职业优越感很强。 D . 去鬼儿滩的路途十分艰险,张书琴虽然心里有点怯,但是她仍独自一人前往,可看出她 的决心。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海菜在小说中是个次要人物,作者着墨不多,但她对主要人物张书琴起着陪衬作用, 同时她的出现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B . 小说中的“待业青年 ”“待业证 ”“ 自负盈亏 ”等词语,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社会背景, 也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C . 小说情节并不是以时间为序来安排,而是有跳跃,既有顺叙又有插叙,使得内容更为丰 富,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D . 小说通篇以书琴的视角来叙述,使读者能够跟随“她 ”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和事件,从 而给小说的解读增添了丰富的意蕴。
    3. (3)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张书琴的看法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4) 作者说“对海的描写,归根结底都是在写生命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3 分)
  • 3. (2023高二上·临沂月考) 文言文阅读

    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漠北, 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 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 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蛮夷俗恋故地,又贪汉财物,诚以此时厚币赂 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 孙,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 ”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牛羊以 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 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 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 阗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马数十匹,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 骞还,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 矣。初,张骞自月氏还,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 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 曰:‘安得此? ’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 ’以骞度之,大夏去汉西南万二千 里,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乃令 骞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于是汉以求身毒道,始通滇国。滇王谓汉使者曰:“汉 孰与我大? ”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盛言滇 大国,足亲附。天子注意焉,乃复事西南夷。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有删改)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乌孙自以远汉 A 未知 B 其大小 C 素服属 D 匈奴 E 日久且又近之 F 其 G 大臣皆畏匈奴

    2. (2)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随骞报谢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B . 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 得夜见汉使,具 自陈道 C . 吾贾人往市之身毒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D . 则为匈奴所得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骞审时度势 。汉军将匈奴军队驱逐到大漠以北后,他建议朝廷联络乌孙,共同抵 御匈奴,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B . 张骞随机应变他带人到达乌孙后,乌孙王态度谦和恭敬,却一直没给予他明确答复, 他便派副使向别国联络。 C . 张骞善于推断 。通过与大夏人的谈话,他分析身毒距蜀地不远,如取道蜀地出使大 夏应便捷安全,得到皇帝认可。 D . 张骞不辱使命 。他与使者们寻访去往身毒的道路,从此开启了与滇国的交流之路, 皇帝重视滇国,重新经营西南夷。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①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 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 。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

      ③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 为乎?(《苏武传》)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 

    5. (5) 张骞认为汉可以招乌孙东迁的依据什么?请分条概括 。
  • 4. (2023高二上·临沂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和邵尧夫年老逢春①

    司马光

    年老逢春春莫咍② , 朱颜不肯似春回。

    酒因多病无心醉,花不解愁随意开。

    荒径倦游从碧草,空庭懒扫自苍苔。

    相逢谈笑犹能在,坐待牵车陌上来。

    【注】①熙宁三年(1070 年),司马光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力请守郡。次年四月,改判 西京御史台,来到洛阳,始与邵雍相识并很快成了莫逆之交;邵尧夫,邵雍(1011― 1077 年),字尧夫,北宋理学家,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 年) 定居洛阳, 以教授生徒为业。 ②咍(hāi):嗤笑。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点题,运用拟人手法,看似轻松幽默,实则饱含“岁不我与 ”辛酸与无奈。 B . 颔联写诗人满腹忧愁,无心赏花。全联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郁的惜春之意。 C . 尾联格调稍显明朗,“坐待 ”二字尤能写出诗人盼望朋友前来与自己畅谈的急切心情。 D . 全诗语言质朴,亲切自然,句无虚设,看似平常的话语蕴含着诗人内心复杂的感情。
    2. (2) 前人论此诗,认为诗人“身在野而心在朝 ”。请结合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 5. (2023高二上·临沂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两句对《国风》《小雅》 作出了评价,并表明《离骚》兼有二者的特点。
    2. (2)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严苛对待百姓,把守天下防范之严: 。
    3. (3) 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
  • 6. (2023高二上·临沂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如果说,五年前或者正常的跨界还是基于艺人专业之外的半专业能力,今天的很 多跨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咖位和流量。具体来说,一个人不管因什么而火,一旦拥有 了流量,跨界参加综艺节目、拍影视剧等几乎风雨无阻;相反,在文娱行业,如果一 个人没有名气,哪怕专业能力超群,也未必能依靠专业谋得一席之地。

    跨界本身并非贬义词,文艺界跨界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 。分析他们跨界成功的原 因,不难发现,虽然所跨的两个行业差异巨大,但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因为行 业间联系紧密,合作多、交叉多,在一个行业浸润久了,耳濡目染中便可摸清另一个 行业的门道。再加上早期积累、天赋、后天进修等,跨界只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文娱圈跨界乱象覆盖面非常广泛,但是最为典型的首推影视行业 。这种情况不难 理解,“ 天价片酬 ”等诱惑的确不小。前些年,不少影视剧专为流量小鲜肉的跨界而 来量身打造角色,即使磨皮、特效、替身、抠图等能用的辅助手段全用了,还是挡不 住 口碑扑街,演技饱受诟病。去年播出的某竞演类节目中,不少偶像登台尬演,节目 嘉宾直接怒批:演员门槛这么低吗?所有人都要到这里分一杯羹?一位在场的老戏骨甚 至留下了引发广大网友共鸣的“三如 ”论: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少影视剧专为流量小鲜肉的跨界而来量身打造角色,磨皮、特效、替身、抠图等能用 的辅助手段尽管全用了,也挡不住口碑扑街 B . 不少影视剧专为跨界而来的流量小鲜肉量身打造角色,即使磨皮、特效、替身、抠图等 能用的辅助手段全用了,也挡不住口碑扑街 C . 不少影视剧专为流量小鲜肉的跨界而来量身打造角色,磨皮、特效、替身、抠图等能用 的辅助手段即使全用了,还是挡不住口碑扑街 D . 不少影视剧专为跨界而来的流量小鲜肉量身打造角色,尽管磨皮、特效、替身、抠图等 能用的辅助手段全用了,还是挡不住口碑扑街
    2. (2) 为什么老戏骨会有“三如 ”感受?请结合语境解释三个成语。
  • 7. (2023高二上·临沂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你们试跑到日本书店里去看,日本所作关于中国的书籍有多少?哲学、文学、艺术、 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历史各种方面,分门别类的,有几千种。每个月杂志上所 登载讲“ 中国问题 ”的文章,有几百篇。单是近年出版的丛书,每册在五百页以上, 每部在十册以上的,总有好几种;一千页以上的大著,也有百余卷。“ 中国 ”这个题 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实验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

    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的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 日本话都不愿听, 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 思想上闭关自守 ”“ 智识上的义和 团 ”了。我劝中国人,从今以后,要切切实实的下一个研究日本的工夫。

    (节选自戴季陶《日本论》,撰写于 1928 年)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思想上闭关自守 ”“智识上的义和团 ”引号作用相同的一 项是(  )
      A . 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 ”。 B . 将于 1997 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 ”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C .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 ”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D . 有几个“慈祥 ”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 佳肴。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中国 ’这个题目,日本人研究了无数次。”从语 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60 分)
  • 8. (2023高二上·临沂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亚圣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并主张“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 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法国思想家卢梭也认为: “ 怜悯是人的天性。 ”古罗马诗 人尤维纳曾有这样的诗句: “ 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 类的礼物。 ”

    慈悲心,即怜悯心,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善念。正因为它的存在,人的修身或者我 们的教育事业有了光明的起点。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永怀慈悲,拥抱光明 ”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