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上·邵阳月考)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子曰:“好学近乎 , 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节选自《中庸》)

    材料二: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

    (节选自《申鉴·中论·治学》,有删节)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譬如【A】宝于【B】玄室【C】有所求【D】而不见【E】白日【F】照焉【G】则群物【H】斯辨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知,同“智”,智慧,与《劝学》中“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字意思相同。 B . 百工,指各种工匠,与《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百工”一词意思相同。 C . “然后知被褐之陋”与“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两句中“被”字含义不同。 D . “知不学之困”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两句中“困”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针对国家治理问题提出了九项纲领,他认为要使四方之人归顺就要有怀柔之心。 B . 从前帝王重视对公卿大夫子弟进行“三教”教育,“三教”对人类社会形成完善的道德规范很重要。 C . 作者认为学习就像登山一样,越登越高,但学习目标不能太过杳远艰难,这样容易让人产生懈怠。 D . 文中引用《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扼要地阐明了学习要好学不倦这一观点。
    4. (4) 把下面的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 (5) 孔子提出的修身途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