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邵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

更新时间:2024-08-07 浏览次数: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一上·邵阳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国家领导人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艺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并且以审美的方式积淀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当文化自信被赋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时,它理应得到文艺化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文艺又自觉地成为文化自信的独特力量。

    其实,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礴大气的象征,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对宇宙的敬畏。更不要说四大古典名著了,它们博大精深,直至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和教育。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所以,在文艺创作中,一直有这样一种定律,不管你从哪儿出发,也不管你将镜头与画笔对着什么,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决定你创作层次的高低。

    实际上,文艺创作是有层次的。许多文艺家以为表现什么,就把什么表现好就行了,这种看山还是山的创作是无法具有超越性的。只有不断地向高处攀登,向深处开掘,你才能从有限走向无限,也才能写出精神,写出文化。文化是所有成功文艺作品的光辉。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就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追求,有没有这样的自信与自觉。因为文化无处不在。人类有人类的文化,国家有国家的文化,民族有民族的文化,地域有地域的文化,行业有行业的文化。同时,文化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在变迁,在激荡,在淘汰,在创造,在积累,不同的时代与社会有不同时代与社会的文化。

    (摘编自《文化自信与文艺创作》)

    材料二:

    近年来,诸多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质文艺作品次第涌现。《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等蕴含了浪漫悠久的东方美学品格,《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塑造了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这些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影视艺术作品,有效助力了中国之美的传播。

    近期,某动画电影中“宽眼距、吊梢眼”的主角造型引发争议,与此类似的,某产品广告中的“眯眯眼”造型以及部分摄影作品中模特造型等,均被置于广泛讨论之中。一个文化群体的“关”到底由谁来定义?又应该如何定义?这一问题的出现,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而对其进行厘清,则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很长时间以来,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处于强势一方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文化的定义与描绘从未停止,这种定义和描绘却常常带有误解甚至扭曲,是漠视这些国家的文化本体与历史遭遇的结果。

    中国形象、中国之美应该由谁来定义?它应该是怎样的?它可以是怎样的?在当下世界传播格局下,尽快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建设,不让中国形象全由西方想象、判断与决定,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

    中国的文化从业者,应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本源、文化本体、文化构成与文化发展脉络,真正拥有文化自觉意识,真切知晓我们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何而美,为谁而美。《永不消逝的电波》《高山下的花环》等在中国电影各个阶段涌现出的那些彰显着人民性光芒的优秀作品,《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弘扬了一部部文化经典的电视综艺,无不对中国文化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美进行了深刻挖掘,它们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着历史厚重感、文化纵深感的中国形象。

    我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念来自文化的传承;五千年文明史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我们更应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

    与此同时,文化从业者还应提升传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传播能力。在数字时代,跨文化、跨国界传播更具技术上的便利。《遇见工匠》《伟大诗人杜甫》等一批国际传播纪实作品,表达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塑造了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人形象,实现了在国际国内的有效传播。

    (摘编自《文化自信才能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为根本,有着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力支撑。 B . 文艺家应拥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 C . 鉴于当前文化审美存在的问题和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本体的漠视,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的建设势在必行。 D . 中国电影各阶段涌现出一批展现中国人文之美的优秀作品,既彰显了文化自信,又有效助力了中国之美的传播。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艺经典在文化层面价值创造和精神构建的要素是发现生命、礼赞自然、敬畏宇宙。 B . 文艺创作的层次性强调了由看山是山式创作到写出精神、写出文化的循序渐进过程。 C . 厘清中国之美应该由谁定义、如何定义的漫长历史渊源,极具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 D . 材料二通过例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对中国人文之美的现状予以客观呈现和辩证分析。
    3.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中国香港记者陈贝儿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无穷之路》,讲述中国脱贫、人民过上幸福日子的故事,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B . 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展现了周家人在大时代变迁中的命运轨迹,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饱满,引发了观众的时代共鸣。 C . 易卜生的话剧《玩偶之家》是一部家庭悲剧,体现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被翻译到中国之后,增强了中国女性的觉醒意识 D . 中国摄影师罗冰的作品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作品中的中国模特与其他不同肤色的模特共同展示出各具特色的女性之美。
    4. (4)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文艺和文化的关系。
    5. (5)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文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想法。
  • 2. (2023高一上·邵阳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守护荣光
    王宏甲

    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呢?

    贵州高原之巅有两座山峰:小韭菜坪,海拔2900.6米,是贵州最高峰;大韭菜坪,主峰海拔2777米。这条“挂壁公路”尽头的石板河村,就在大韭菜坪的山脚下,海拔超过2000米,是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

    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①全村416户2080人,42%是苗族人,有386户人还住在草房里。村支书王连科把村民组织起来,历经艰辛凿通了这条出山的路。

    “村支书呢?”我问。

    “修这条路,积劳成疾,累死了。”白果街道办主任周遵龙说。

    接着我听到了另一个名字:殷开举。

    “打开山门,造福子孙!”是退役军人殷开举说的。

    拜访挂壁公路,我对这个风俗纯朴、人穷志坚的村民叫悬崖绝壁让路的事迹有了深入的了解。最难忘的是筑路英雄殷开举之妻——史洪琴那总是带着微笑的沧桑的面容,以及全村人对她的尊敬。

    史洪琴的娘家在山外的独山村,虽也是普通的村子,但隔着这道悬崖,和石板河村就是两个世界。她20岁嫁过来,②“当初嫁到这里,送亲的人都说再不敢来了”

    90年代,村里中青年多外出打工,老年人病重,妇女难产,谁来帮忙抬出去?村支书王连科站出来说:“不能等死,要开一条出山的路!”

    那晚的事情史洪琴记忆犹新。大伙讨论着,她就想,丈夫要回来了。

    果然,她的丈夫第一个回来了。她高兴啊!丈夫在浙江打工,接到村支书的电话就回来了。这个被悬崖挡在后面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都无电无路无医疗室的村庄,在50年代就有了小学。殷开举读完小学后去西藏当兵,在部队入党。丈夫协助村支书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做动员,史洪琴记得丈夫在马灯下给村民开会说的话:“大家不要怕,修好了路给下一代人造福。”

    殷开举退伍后去浙江打工,有人说,你这么能干,把老婆带出来,不用回那山沟多好。他不。他把挣的钱拿回来要盖村里最好的房子。他说“要给村里人做榜样”。

    “开举在部队锻炼过,把群众组织起来,他发挥了很大作用。”村主任唐仁文说。就在1999年11月,公路开工了。我小心翼翼问起开举遇难的事。村主任说,“每次进场施工,开举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天,头顶上的大石块突然落下来,开举一下就把走在他两边的两个人猛力推开……”

    这是修路的第七天。大伙儿不让史洪琴去看丈夫血肉模糊的遗体,但是没人能拦得住她。③她哭得几乎没有声音,所有人都被她那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更让大家震撼的是,第二天她出现在工地上——她是来参加修路的。

    村支书很惊讶!这不是在村里种地,这是用粗麻绳系着腰从悬崖顶上放下来,悬挂在崖壁上施工……可是她说,她要把丈夫没修完的修完。

    她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7岁。家里还养着猪。“不行!”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同意她来修路。可是,没人能阻止她。开这条路,村里是把任务分到户的。殷开举去世,村里把他家的任务取消了,可是史洪琴不让。“我还在。”她反复说的是,“我要完成开举的心愿。”

    看着她沧桑的笑容,我想:也许,接替开举做他没做完的事,是她唯一抵抗痛苦的方式;也许,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在那个人不在时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看着前方悬崖上那条挂壁公路,在村干部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她的征程,每天天蒙蒙亮她就起床,给孩子做好饭,备好猪食,嘱咐哥哥带弟弟去上学、放学回来要喂猪。做完这些,她带上自己的午饭去工地。傍晚,她一个人走回家,去时用一个半小时,回来再用一个半小时。我无法想象那日复一日在晨光暮霭中独行于荒山野岭的一个女子的长征。

    “英雄的妻子也是英雄。”周遵龙主任说。史洪琴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榜样。在修路中先后有一百多人受伤,男人受伤了女人顶上,没有一家落下自己的修路任务。

    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端午节后,历经900多天。史洪琴修完了殷开举名下的任务,又参加最后路段的集体攻关,直到整个工程完工。

    这条出山的公路全长7公里,挂壁路段470米。这个两千多人的村子,有七百多人参加修路。

    如今全村有小汽车69辆,摩托车56辆,电动车5辆,还有2辆挖掘机。

    故事至此该讲完了吧,可是史洪琴对孩子说:“你俩的爸爸决心盖这房,房盖还没打,就走了。我们再苦也要把房盖好。”两个儿子完成义务教育后,史洪琴就带他们去浙江打工了。过了第五个年,她郑重地对两个孩子说:“你们长大了,要记住,你们的爸爸是光荣的。”她说她要先回去,“把你们爸爸的碑立起来。你们兄弟继续在外面辛苦挣钱,回来建房”。临别时她再次对儿子说:“记住爸爸,要有志气。”

    她独自回来了,看到建到一半的房子在深深的荒草里,她坐在房前痛哭了一阵,开始除草。开春,她把承包的5亩地全种上了,还养了9头猪,最多时养了11头猪。她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丈夫想建的房建好,给村里人做榜样。

    这个夏天,我看着史洪琴沧桑的笑容,不知该如何表达我对这位乡村女子的崇敬。她让我感到一个村庄也是有史诗的,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她让我看到,她的丈夫是有理想有人生目标的,是为修路而牺牲的,而史洪琴是以妻子的身份,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着丈夫的光荣。她让我想到,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都需要守护自己先人的光荣。一个不知爱惜、不知守护、不会捍卫先辈光荣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这个夏天,我去拜谒了殷开举的墓。殷开举去世后,史洪琴将镇里给的安葬费留给孩子读书。史洪琴挣钱回来后郑重地给丈夫地立了碑。那天,我看到史洪琴站立在丈夫碑前那沧桑的微笑,⑤我确信我在她的沧桑中看到了光芒。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用“我怎么介绍毕节这条‘挂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引出公路的地理位置、修路原因和修路的艰难等内容。 B . 文章对石板河村村支书王连科着墨不多,但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体恤村民疾苦、甘于奉献、有领导力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 C . 文章后半部分叙写建房这一情节,主要表达了史洪琴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也包含了对殷开举的缅怀之情。 D . 史洪琴“沧桑的笑容”既表现了她生活的艰辛,也彰显了她用半生的坚韧和辛劳守护丈夫的荣光的崇高品质。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④列举村中人口及经济等数据,是为了追求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文章更真实。 B . 句子②借史洪琴转述送亲人的感受侧面突出山峻路险、进村的艰难,为后文修路做铺垫。 C . 句子③中史洪琴“山涧细流般的哭泣”震撼了村民,“几乎没有声音”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极度悲伤。 D . 句子⑤”光芒”内涵丰富,既有她完成丈夫遗志的坚韧和欣慰,又有她修路造福后人的成就感。
    3. (3) 为什么说“这条挂壁公路就是这个村庄的史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本文是如何实现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一上·邵阳月考)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子曰:“好学近乎 , 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节选自《中庸》)

    材料二: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

    (节选自《申鉴·中论·治学》,有删节)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譬如【A】宝于【B】玄室【C】有所求【D】而不见【E】白日【F】照焉【G】则群物【H】斯辨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知,同“智”,智慧,与《劝学》中“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字意思相同。 B . 百工,指各种工匠,与《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百工”一词意思相同。 C . “然后知被褐之陋”与“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两句中“被”字含义不同。 D . “知不学之困”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两句中“困”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针对国家治理问题提出了九项纲领,他认为要使四方之人归顺就要有怀柔之心。 B . 从前帝王重视对公卿大夫子弟进行“三教”教育,“三教”对人类社会形成完善的道德规范很重要。 C . 作者认为学习就像登山一样,越登越高,但学习目标不能太过杳远艰难,这样容易让人产生懈怠。 D . 文中引用《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扼要地阐明了学习要好学不倦这一观点。
    4. (4) 把下面的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 (5) 孔子提出的修身途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4. (2023高一上·邵阳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满庭芳·归去来兮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①,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②。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①再闰:阴历五年两闰,苏轼谪居黄州五年,故称。②洛水:洛水流经洛阳,与汝州近,故云。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起句“归去来兮”,直接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首句,但表达的归情与陶渊明有所不同。 B . 序言和上片部分,词人介绍了自己将离开黄州和汝州,回到岷峨,与雪堂邻里和江东好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C . 临别之际,春秋社日的劝饮场面、黄州父老的情谊,都让词人恋恋不舍。 D . 这首词语言质朴,如娓娓叙谈,情致温厚,描写也真切细致,从中可见苏东坡的才情与性情。
    2. (2) 南宋周辉对东坡词有这样的评价:“居士词岂无去国流离之思,殊觉哀而不伤。”论者以为用来概括这首词的情感特征非常恰当,请结合本词内容予以阐述。
  • 5. (2023高一上·邵阳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2. (2) 韩愈《师说》中“”两句,与李商隐“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含意相同。
    3. (3) 苏轼在《赤壁赋》中,融情景理于一炉,生发“人生短暂,人类渺小”的慨叹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一上·邵阳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成为现象级爆款,敦煌、三星堆等遗址动态备受社会关注,我国 A 。但与此同时,考古专业招生难、考古岗位招人难的现实问题也日益凸显。

    ①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已逾百余年,②考古队伍和工作规模也在不断扩大;③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对考古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④寻找历史遗物,追寻历史跫音,⑥更多时候需要从业者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初心,⑤考古从来不是一项可以凭“赚了多少钱”来计算价值的事业。⑥但让全社会看见其价值所在和光明前景,⑦启发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从事考古需要强烈的情怀,但 B 。我们要努力改善考古人员的工作待遇、拓展考古人员的成长空间、解决考古人员的生活问题,让留下不只是“奉献”,情怀不再是负担。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3高一上·邵阳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核能科学家王大中当年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就成了屏蔽试验反应堆设计建造者之一。当时中国 ①  , 科研条件艰苦,生活设施落后,且各国都对反应堆的研究保密,没有资料可以借鉴。他们从零起步,攻坚克难,历经6年,建成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攻克关键技术不可能 ② 。”王大中说。

    2021年,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核电技术要实现反应堆固有安全。”40多年前王大中就认定了发展方向,这也显示出他的 ③  , “他的这种战略眼光有时候近乎神奇。”张作义如此形容他的恩师。

    回首来路,王大中感慨,科研如登山,过程往往充满着困难、挫折和风险;克服困难需要什么?需要悟性、勇气和韧性。面向未来,86岁的他初心不变:“科技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和奋斗。”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一上·邵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一滴辛勤的汗水,必会开出一朵美丽的鲜花,或早或晚而已;每一个坚实的脚印,必能垒出一截人生的高度,或长或短而已。付出,总会有回报,形式不同而已。只要你愿意为自己努力,流下的汗水终将会开出美丽的花!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