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法战争后,法属印度支那及毗邻地区被视为法国远东利益的重点。于是"补充以前订立的条约内容,确定划分边界,以及同中国发展持久、可靠之关系"势在必行。1894年4月,法国与清廷展开谈判,最终在《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翌日达成协议。1897年2月,中英签订《续议缅甸条约附款》,实际等同于让“英国人获得西江的开放权”,这损害了法国"在印度支那邻近中国省份云南、广东、广西所取得的优先地位”。同年3月,法国迫使清政府做出海南岛不割让照会,以示对法国的“补偿”。此外还邀请法国工程师和企业界参加广东、广西、云南的铁路修建和矿藏开采等活动。
——摘编自庄和颇《基于〈中法新汇报〉的近代法国对华策略解读》
材料二 1958年戴高乐在法国执政后,主张提高法国和欧洲的国际地位,对美苏核垄断甚为不满。1963年苏美英签订部分核禁试条约后,戴高乐不顾美国的阻挠和反对,即派代表赴华谈判法中建交事宜。1964年1月,毛泽东向来访的法国议员代表团指出:我们做个朋友,做个好朋友。你们不是共产党,我也不是你们的党;我们反对资本主义,你们也许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还是可以合作。在我们之间有两个根本的共同点:一是反对大国欺侮我们。不管资本主义大国也好,社会主义大国也好,谁要控制我们,反对我们,我们是不允许的。二是使两国在商业上文化上互相往来。经过谈判,中法两国政府于1964年1月27日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程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