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八上·江汉月考) 阅读回答问题。

    改善自我表达,讲好真实立体的中国

    ①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目前,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一次演讲中再次提到今日中国的“挨骂”问题,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他指出,在表述自己方面,我们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远远不够。

    ②所谓“挨骂”,是对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被矮化、污名化、妖魔化的形象说法。近代百年,中华民族饱受屈辱,任人欺凌折辱的历史,“黄祸”“东亚病夫”等刺耳骂声,每每想来都让国人痛彻肺腑。而今,我们虽然摆脱了“开除球籍”的险境,实现了“赶上时代”的跨越,挨打挨饿的问题早已一去不返,但“嘈杂”骂声却并未消弭。甚至随着中国重回世界舞台中央,各种非议的力度和烈度还越来越高。个别西方国家凭借其历史形成的话语权,对我们这个“不类己者”指手画脚,妄加评判,极力质疑否定中国模式。误读歪曲中国发展,造谣抹黑中国体制。这样的“话语进攻”为中国人所不齿,却相当程度影响着很多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以至于在美版知乎上,很多人表示,中国是“你去过就会发现,和媒体描述完全不一样的国家”。

    ③“挨骂”说到底是一个话语权问题。旧中国积贫积弱,失声失语在所难免,硬着头皮辩解、呐喊只会显得无力且无奈。今日中国“换了人间”,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理应去争取与国力相匹配的话语权。但不可否认,在当前的国际舆论场中,“西强东弱”的格局仍在,中国话语传不开、中国故事传不广的问题依然突出。中国形象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被歪曲、被解构,乃至被压制、被贬损。这种国力水平与话语权之间的“剪刀差”,已经成为我们对外传播亟需破解的现实课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表达力、沟通力、形象力就是软实力和竞争力。在国际舆论中,我们若不能展现“真实中国”,不仅会影响我们对国家形象、尊严和利益的捍卫,甚至还会掣肘国际交往与合作。

    ④“欲扬其美,必知美之所在。”更好表述自己,前提是全面准确认识自己。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只西方社会,国内很多人都习惯于套用“域外标准”来“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表达中国”。这种“不中不洋”的表达常会陷入逻辑不通,甚至混淆是非的境地。用西方经济学解读中国经济,怎么推演都是“硬着陆”;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来阐释中国方案,很容易掉入花式“陷阱”。殊不知,中国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就是因为没有拄别人的拐棍儿,坚定走自己的路。中国的崛起触动了这个世界许多敏感的神经,也远远超出了西方政治话语的诠释能力。只有告别迷信、立足实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让“中国奇迹”“中国方案”“中国声音”,成为世界表达中国故事的源头,读懂中国的标识。

    ⑤传播、表达都是互动的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有“自知之明”,更要有“人之智”,要强化“受众思维”。近些年,不少“中国形象”在国外网络意外走红。记录田园生活的李子柒,在“油管”收获百万粉丝;两名依靠小憩的中国战疫护士登上外媒头版,感动、激励了无数面对疫情的……这启示我们,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制度、发展理念、文化风俗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甚至不乏冲突,但并不意味着大家没有利益交汇点、议题聚焦点、情感共鸣点。认真研究国外民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方式主动进行议题设置,将“我们想讲的”变成“他们想听的”,把“他们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实现“国际范儿”与“中国味儿”的结合,才能让中国故事跨越地域,种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藩篱,让更多中国元素被看到、被感知、被接受。

    ⑥大国崛起,不只伴随着经济腾飞、科技赶超,还必须完成“自我表达”的宏大课题,中国发展日新月异,中国故事振奋人心。我们必须大大方方讲、自信满满讲,在世界面前展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中国。

    1. (1) 关于话语权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西方国家凭借其历史形成的话语权,极力质疑否定中国模式,误读歪曲中国发展,造谣抹黑中国体制。 B . 旧中国积贫积弱,没有话语权,只能硬着头皮,无力且无奈地辩解、呐喊。 C . 今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理应去争取与国力相匹配的话语权。 D . 在当前的国际舆论场中,如果中国的国力水平与话语权之间的“剪刀差”越来越大,会影响甚至掣肘其国际交往与合作。
    2. (2) 西方世界拥有话语权的表现,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长期在国际舆论场中矮化,污名化、妖魔化中国。近代百年,辱骂中国人是“黄祸”“东亚病夫”。 B . 对中国这个不类己者,指手画脚,妄加评判,此行为虽为中国人不齿,却极大影响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认知。 C . 阻碍中国话语的传播,中国形象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被歪曲、被解构,乃至被压抑、被贬损。 D . 强行用西方的观点和逻辑来解读中国,套用西方的标准来认识中国。
    3. (3) 在作者看来,中国如何去争取与国力相配的话语权?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