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四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2-27 浏览次数: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10分)
  • 1. (2023八上·江汉月考) 阅读回答问题。

    改善自我表达,讲好真实立体的中国

    ①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目前,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一次演讲中再次提到今日中国的“挨骂”问题,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他指出,在表述自己方面,我们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远远不够。

    ②所谓“挨骂”,是对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被矮化、污名化、妖魔化的形象说法。近代百年,中华民族饱受屈辱,任人欺凌折辱的历史,“黄祸”“东亚病夫”等刺耳骂声,每每想来都让国人痛彻肺腑。而今,我们虽然摆脱了“开除球籍”的险境,实现了“赶上时代”的跨越,挨打挨饿的问题早已一去不返,但“嘈杂”骂声却并未消弭。甚至随着中国重回世界舞台中央,各种非议的力度和烈度还越来越高。个别西方国家凭借其历史形成的话语权,对我们这个“不类己者”指手画脚,妄加评判,极力质疑否定中国模式。误读歪曲中国发展,造谣抹黑中国体制。这样的“话语进攻”为中国人所不齿,却相当程度影响着很多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认知,以至于在美版知乎上,很多人表示,中国是“你去过就会发现,和媒体描述完全不一样的国家”。

    ③“挨骂”说到底是一个话语权问题。旧中国积贫积弱,失声失语在所难免,硬着头皮辩解、呐喊只会显得无力且无奈。今日中国“换了人间”,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理应去争取与国力相匹配的话语权。但不可否认,在当前的国际舆论场中,“西强东弱”的格局仍在,中国话语传不开、中国故事传不广的问题依然突出。中国形象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被歪曲、被解构,乃至被压制、被贬损。这种国力水平与话语权之间的“剪刀差”,已经成为我们对外传播亟需破解的现实课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表达力、沟通力、形象力就是软实力和竞争力。在国际舆论中,我们若不能展现“真实中国”,不仅会影响我们对国家形象、尊严和利益的捍卫,甚至还会掣肘国际交往与合作。

    ④“欲扬其美,必知美之所在。”更好表述自己,前提是全面准确认识自己。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只西方社会,国内很多人都习惯于套用“域外标准”来“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表达中国”。这种“不中不洋”的表达常会陷入逻辑不通,甚至混淆是非的境地。用西方经济学解读中国经济,怎么推演都是“硬着陆”;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来阐释中国方案,很容易掉入花式“陷阱”。殊不知,中国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就是因为没有拄别人的拐棍儿,坚定走自己的路。中国的崛起触动了这个世界许多敏感的神经,也远远超出了西方政治话语的诠释能力。只有告别迷信、立足实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让“中国奇迹”“中国方案”“中国声音”,成为世界表达中国故事的源头,读懂中国的标识。

    ⑤传播、表达都是互动的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有“自知之明”,更要有“人之智”,要强化“受众思维”。近些年,不少“中国形象”在国外网络意外走红。记录田园生活的李子柒,在“油管”收获百万粉丝;两名依靠小憩的中国战疫护士登上外媒头版,感动、激励了无数面对疫情的……这启示我们,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制度、发展理念、文化风俗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甚至不乏冲突,但并不意味着大家没有利益交汇点、议题聚焦点、情感共鸣点。认真研究国外民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方式主动进行议题设置,将“我们想讲的”变成“他们想听的”,把“他们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实现“国际范儿”与“中国味儿”的结合,才能让中国故事跨越地域,种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藩篱,让更多中国元素被看到、被感知、被接受。

    ⑥大国崛起,不只伴随着经济腾飞、科技赶超,还必须完成“自我表达”的宏大课题,中国发展日新月异,中国故事振奋人心。我们必须大大方方讲、自信满满讲,在世界面前展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中国。

    1. (1) 关于话语权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西方国家凭借其历史形成的话语权,极力质疑否定中国模式,误读歪曲中国发展,造谣抹黑中国体制。 B . 旧中国积贫积弱,没有话语权,只能硬着头皮,无力且无奈地辩解、呐喊。 C . 今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理应去争取与国力相匹配的话语权。 D . 在当前的国际舆论场中,如果中国的国力水平与话语权之间的“剪刀差”越来越大,会影响甚至掣肘其国际交往与合作。
    2. (2) 西方世界拥有话语权的表现,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长期在国际舆论场中矮化,污名化、妖魔化中国。近代百年,辱骂中国人是“黄祸”“东亚病夫”。 B . 对中国这个不类己者,指手画脚,妄加评判,此行为虽为中国人不齿,却极大影响西方民众对中国的认知。 C . 阻碍中国话语的传播,中国形象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被歪曲、被解构,乃至被压抑、被贬损。 D . 强行用西方的观点和逻辑来解读中国,套用西方的标准来认识中国。
    3. (3) 在作者看来,中国如何去争取与国力相配的话语权?请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20分)
  • 2. (2023八上·江汉月考) 阅读回答问题。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①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②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

    ③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④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责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⑤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⑥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⑦贵族是什么?不是世代因袭的爵位,也不是显赫的权势,真正的贵族,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有一腔实现理想信仰的热血,有一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铮铮铁骨。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⑧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系一线的因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⑨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⑩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1. (1) 读第③~⑤段,概括方志敏是“真正的清贫”的原因。
    2. (2) 读第⑥~⑦段,作者认为方志敏是个“贵族”的原因有哪些?
    3. (3) 读第⑧段,作者默诵《清贫》领略到的“另一种风景”是什么?
    4. (4) 读第⑩段,你怎么理解“高贵的清贫”?
三、综合题(7分)
  • 3. (2023八上·江汉月考) 阅读回答问题。

    在红一方面军中,38%的战士来自农业无产阶级(包括手工业者、骡夫、学徒、长工等)或者工业无产阶级,还有58%的战士是农民出身。只有4%来自小资产阶级——商人、知识分子、小地主等家庭。在该部队中,包括指挥员在内,共产党员或者共青团员占到了50%以上。识字的战士占60%~70%,也就是说,他们会写简单的书信、文章、标语、传单等。这要比白区中一般军队的平均文化程度高得多,比西北农民的平均文化程度要高更多。红军战士从入伍之日起,就开始学习为他们“量身定制”的红色课本上的文字。进步快的有奖品(便宜的笔记簿、铅笔、红缨等,战士们非常看重这些),而且,红军还下了很大功夫,激励战士们的上进心和相互间的比学赶超。

    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战士,他们吃穿都一样。不过,营长以上的指挥员可以骑马或者骑骡子。我留意到,他们如果得到美食,甚至会与大家平分——我和红军在一起的时候,这些美食主要是西瓜和李子。指挥员和战士的住处几乎没有差别,他们自由地来回串门,毫不拘礼。

    从班长一直到军长的各级指挥员,红军指挥员平均年龄24岁,这些人虽年轻,但平均每人打过八年的仗。所有连长以上的指挥员都识字,尽管我曾遇见过好几个在参加红军之前还没有学会读写的指挥员。约有三分之一的红军指挥员来自国民党部队。红军指挥员中,有很多黄埔军校毕业生、莫斯科红军大学毕业生、张学良的“东北军”前任军官、保定军官学校学员、前国民军(“基督将军”冯玉祥的军队)官兵,还有从法国、苏联、德国和英国回来的一些留学生。我只见到过一名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红军不叫“兵”——这在中国是一个很令人厌恶的字眼——而自称“战士”。

    (——第9章《红军在一起》之1.“真正的”红军)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节选部分的内容。
    2. (2) 根据选段内容,概括红军一直被蒋介石企图消灭却能顽强生存下来的原因。
四、诗歌鉴赏(3分)
  • 4. (2023八上·江汉月考) 阅读回答问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四句,作者用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暗示人虽寿夭有别,但最终都是要死的,那么,对人生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 B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C .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是说人的寿命长短,不完全出于天定,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得永生,可见诗人还是相信天命。 D . 《龟虽寿》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生命虽有限,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
五、文言文阅读(15分)
  • 5. (2023八上·江汉月考) 阅读回答问题。

    张衡传(节选)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 , 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注释】①辟:(被)召请(去做官)。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②逾侈(chǐ):过度奢侈。③精思傅会:精心创作的意思。④璇(xuán)玑(jī):玉饰的测天仪器。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少善文,游于三辅

      属:写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雅闻:常听说。雅,素来,常。

      C.大将军邓骘其才,累召不应

      奇:奇怪

      D.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

      徙:指调动官职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B .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C .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D .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3. (3)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衡多才多艺,德高品洁,是和他的学习、实践分不开的。作者先叙张衡的学习,为下文叙述他的善为人、善作文、善机巧奠定了基础。 B . 张衡花十年工夫写下《两都赋》,极力铺写了两都的宫室、动植物、游侠辩论之士、角牴大傩之戏,直接讽谏当朝的穷奢极侈。 C . 张衡上究天文,下穷地理,精于历算,擅于机械,也洞察当时社会世情。他先是不做官,想洁身避祸,后来不得不入官场却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D . 选文概写了他多方面的贡献,重点写候风地动仪,并以“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的典型细节,充分证明了张衡“妙尽璇机之正”的“妙”,“善机巧”的“善”。
    4. (4) 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六、综合题(15分)
  • 6. (2023八上·江汉月考) 阅读回答问题。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A]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石那样牢牢地____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B]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国外新闻界称之是“抓心的手”。否则,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      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C]用事实说话[D]这是新闻独特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____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____和深化新闻主题。

    1. (1) 下列加点字的字形和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yíng) B . 石(cí) C . (cái) D . 力(mèi)
    2. (2)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吸引 随心所欲 发掘 提升  B . 招引 得心应手 挖掘 提升 C . 招引 随心所欲 挖掘 提炼 D . 吸引 得心应手 发掘 提炼 
    3. (3) 下列方括号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 B . [,] C . [,] D . [。]
    4. (4)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国外新闻界称之是“抓心的手”。否则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B . 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C . 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否则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D . 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国外新闻界有人称之是“抓心的手”。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5. (5) 将“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A . 第一段开头 B . 第一段末尾 C . 第二段开头 D . 第二段末尾
七、写作题(50分)
  • 7. (2023八上·江汉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进入初中第二年了,张帆觉得自己的“社恐”悄然消失了。记得开学第一天,老师让同学们做自我介绍,从未在公共场合发言的他尝试走上讲台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收获了很多掌声。从那之后,腼腆内向的他尝试着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尝试着主动与人交往……张帆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了。

    进入中学以来,你也一定有过很多次的尝试,请回忆自己“尝试”的经历及由此带来的感悟,写一篇与“尝试”有关的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不得抄袭或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