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阅读

    山  屋
    吴伯箫

    ①屋是挂在山坡上的。门窗开处便都是山。不叫它别墅,因为不是旁宅支院颐养避暑的地方;唤作什么楼也不妥,因为一底一顶,顶上就正对着天空。无以名之,就姑且直呼为山屋吧,那是很有点老实相的。

    ②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了;刚来记得是初夏,现在已慢慢到了春天呢。 忆昔入山时候,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寂寞,原来地方太偏僻,离街市太远啊。 可是习惯自然了,又爱了它的幽静;何况市镇边缘上的山,山坡上的房屋,终究还具备着市鏖与山林两面的佳胜呢。 想热闹,就跑去繁嚣的市内;爱清闲,就索性锁在山里,是两得其便左右逢源的。倘若你来,于山屋,你也会喜欢它的吧?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

    ③譬如说,在阳春三月,微微煦暖的天气,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几分慵倦;再加整天的忙碌,到晚上你不会疲惫得像一只晒腻了太阳的猫么?可是大大的睡了一场,寅卯时分,你的梦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丝绿莹莹的微光么,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眼就青到了天边。 恍恍惚惚的,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闹声,像是姑娘们吵嘴,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嘈杂乱唱;兀的不知怎么一来,那里“支幽”一响,你就醒了。 立刻你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 缥缥缈遥的那里的钟声,也嗡嗡的传了过来。 你睁开了眼,窗帘后一缕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 靠左边一点,石工们在丁东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边,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揪上了山去。 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 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不,你会霍然一跃就起来的。 衣裳都来不及披一件,先就跳下床来打开窗子。 那窗外像笑着似的处女的阳光,一了你满怀。

    ④那山上一抹嫩绿的颜色,使你深深地吸一口气,清爽是透到脚底的。 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

    ⑤要是夏天,晌午阳光正毒,在别处是热得汤煮似的了,山屋里却还保持着相当的凉爽。 坡上是通风的。 四围的山松也有够浓的荫凉。 敞着窗,躺在床上,噪耳的蝉声中你睡着了,噪耳的蝉声中你又醒了。 没人逛山。 樵夫也正傍了山石打盹儿。 市声又远远的,只有三五个苍蝇,嗡飞到了这里,嗡又飞到了那里,老鼠都会瞅空出来看看景的吧,“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心跳都听得见扑腾呢。 你说,山屋里的人,不该是无怀氏之民么?

    ⑥可是,我得告诉你,秋来的山屋是不大好斗的啊。 若然你不时时刻刻咬紧了牙,记牢自己是个男子,并且想着“英国的孩子是不哭的”那句名言的话,你真挡不了有时候要落泪呢。 黄昏,正自无聊的当儿,阴沉沉的天却又淅淅沥沥的落起雨来。不紧也不慢疏也不密 , 滴滴零零,抽丝似的,人的愁绪可就细细的长了。真愁人啊! 想来个朋友谈谈天吧,老长的山道上却连把雨伞的影子也没有;喝点酒解解闷吧,又往哪里去找个把牧童借问酒家何处呢? 你听,偏偏墙角的秋虫又凄凄切切唧唧而吟了。

    ⑦最可爱,当然数冬深。山屋炉边围了几个要好的朋友,说着话,暖烘烘的。有人吸着烟,有人就偎依在床上,唏嘘也好,争辩也好,锁口默然也好,态度却都是那样淳朴诚恳的。 回忆着华年旧梦的有,希冀着来日尊荣的有,发着牢骚,大夸其企图与雄心的也有。怒来拍一顿桌子,三句话没完却又笑了。

    ⑧若有三五乡老,晚饭后咳嗽了一阵,拖着厚棉鞋提了长烟袋相将而来,该是欢迎的吧?进屋随便坐下,便尔开始了那短短长长的闲话。 八月十五云遮月,单等来年雪打灯。 说到了长毛,说到了红枪会,说到了税,捐,拿着粮食换不出钱,乡里的灾害,兵匪的骚扰,希望中的太平半年及怕着的天下行将大乱:说一阵,笑一阵,就鞋底上喀喀烟灰,大声地打个呵欠,“天不早了。”“总快鸡叫了。”要走,却不知门开处已落了满地的雪呢。

    ⑨原来我已跑远了。急急收场:“雪夜闭户读禁书。”你瞧,这半支残烛,正是一个好伴儿。

    1934年4月6日,青岛万年兵营

    (选自《吴伯箫散文选》,有删改)

    1. (1) 阅读文章,梳理结构,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 (2)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请谈谈其妙处。
    3. (3)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那窗外像笑着似的处女的阳光,一了你个满怀。 (加点的“扑”字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受)

      ②阴沉沉的天却又淅淅沥沥的落起雨来。 不紧也不慢疏也不密 , 滴滴零零,抽丝似的,人的愁绪可就细细的长了。 (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4. (4) 有同学评价:“从《山屋》一文中来看,吴伯箫所追求的就是如桃花源中人一般避世而居。”你赞同这种看法吗? 结合文章及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1931年初冬,大学毕业后的吴伯箫来到了青岛,在国立青岛大学找了一份工作,薪金微薄。 1932年夏天,他搬到了八关山山麓的一处陋舍里,这就是“山屋”。 八关山历史上曾叫过“万年山”,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期间,将德国的俾斯麦兵营作为万年兵营,遂兵营附近之山,被称为“万年山”。 有许多作家将在青岛完成的作品,落款为写于“万年兵营”。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