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西安月考) 文言文阅读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 , 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苦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朋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 B . 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易二之计也 C . 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 D . 与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四境,指四方疆界,文中与《六国论》中“起视四境”意义相同,都代指全国。 B . 庙祠,是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本文中指祭于宗庙。 C . “重其币”中“币”指礼物,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的“币”意义相同。 D . “邑”原指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本文中“敝邑”是楚王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韩大战,韩国告急,韩王派公仲朋出使与秦求和,以此来缓解与秦的矛盾,并将祸水引向楚国,果然引起了楚王的不安。 B . 陈轸为楚王献计,在楚国国内戒严,派遣军队和使者制造救韩的声势,迷惑韩王,借此来破坏韩秦的关系,使楚国免于大患。 C . 韩王不听公仲明的规劝,最终没有与秦联合,引起秦国大怒,秦国发动军队攻打韩国,楚国虽然来救,但因实力太弱,最终韩国大败。 D . 作者认为,韩国实力并不弱,最终却落了个军队被俘,谋略被耻笑的下场,主要是因为韩王误信陈轸的狂言,没有采纳公仲朋的计策。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

      ②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5. (5) 公仲朋劝韩王不要轻信楚国救韩而取消与秦联合,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