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湖
刘灭资
①老父亲主持兴建了龙井湖,也长眠在了龙井湖。每年回家,我都要去温泉镇,去龙井村,谒见龙井湖,拜见老父亲。
②A: 看到眼前平静的水面和山的倒影,父亲习惯地扶了扶草帽,一任山风掀起衣襟。与6年前相比,他显得衰老了不少:额头的皱纹更深了,面孔更瘦更长了。毕竟已是五十五岁年纪的人了。B: 随后他又蹲下,用手抚摸方石间的水泥勾缝。他看得很细,很认真,很专注。越往下走,离水越近了。在父亲面前,水向远处平铺开去,蓝天、白云全在水中。微风吹拂,水面层层涟漪,一如父亲的缕缕思绪……
③不知为什么,父亲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乡间求雨的场景:赤日炎炎,禾苗枯焦。大道上,一列汉子抬着轿子,轿子中竖立龙王雕像。轿子前面有几个汉子扛着彩旗开路,轿子后面跟着几个汉子,一边敲锣打鼓一边高喊龙王名讳。所有汉子都是裸露着上身,光着头,一任烈日暴晒,他们要走遥远的路,到遥远的龙王庙取一点水。
④父亲又想起初到汤池的情形:路上尘土飞扬,一大片一大片的白沙将良田覆盖。路边有的稻田接近干涸,禾苗行将枯萎;有的稻田田泥开裂,宛若大嘴。
⑤一夜无眠。第二天,父亲便和同事们一头扎到兴修水利的第一线。三年间,父亲一边兴修水利,一边思忖:小修小补,忙忙碌碌,终难治本。如果在汤池河的上游建一水库,汤池缺水的问题就能彻底解决,还能惠及县城人群。到那时,万亩农田将旱涝保收,天堂也将名副其实。可他的想法总是被同志们否定。但父亲毕竟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他一方面走群众路线,一方面走“上层路线”。一有空他就往县城跑。不是找领导做思想汇报,就是拉着水电局的技术人员考察地形。
⑥一九七六年,大年刚过,他就召开党委会,再次提出“要想富,修水库”的主张。经过激烈的争论,终于争取到了大家的支持。
⑦阴历正月十六,水库正式开工。
⑧要修库,先修路。水库是土坝,要有核心墙黏土,而这种土要在坝址5公里之外,为此必须修建运输公路。公路修筑得很快,一个多月,前4公里的道路就宣告完工。
⑨水库通不通,关键在隧洞。全长166米的隧洞,洞体全是特坚石。面对韧而硬的长石花岗岩,不能爆破,只能用铁锤、钢钎一寸一尺地凿进。面对硬骨头,有人失却了先前的豪气,开始气馁,有了牢骚,有了愤懑。父亲耳闻目睹,一笑置之。于是便有人恶作剧,在父亲的抬筐里埋进一个大石块。明知有诈,父亲还是低下身体,把竹杠放在肩上,硬生生挺直了腰板。说也奇怪,自此之后,风言风语销声匿迹,凿洞速度明显提升。奋战一百八十三个昼夜后,隧洞贯通,奇迹出现。
⑩水库大不大,首先看大坝。据统计,水库大坝的建设者每天高达5000多人。各个工地热火朝天,人声鼎沸。夜晚灯火通明,白天车水马龙。挖土,运料,凿石,夯筑,各司其职,配合默契,有条不紊。这时的父亲既是将军,又是士兵。满面是汗,满手是土,那双旧解放鞋上满是泥。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筑坝大军的热情一天天高涨,大坝一天天竖起。大坝终于建成,人们登上38.5米高的大坝,欢天喜地。想到自己的土地不久以后都能旱涝保收,想到稻谷温馨的香味,心中荡漾着幸福与甜蜜。
⑪一九八二年,工程竣工,水库蓄水,使命完成。《岳西县志》记载:龙井水库总容量232万立方米,年发电量35万千瓦小时;水库建成后,其下游逾万亩农田因之旱涝保收,县城所在地天堂镇的居民日用水亦得以有效供给。同年,龙井水库更名为龙井湖,成为温泉镇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
⑫父亲的一方坟墓就建在湖畔的小山上,他守望着龙井湖已经十六年。这里,水光潋滟,山色空蒙;好鸟相鸣,飞瀑跃渊。
(选自中国散文网2022年10月19日发文有删改)
时间 | 父亲与龙井湖的故事 | 父亲的品格 |
① | 父亲扎到乡下、兴修水利,产生要修水库的想法, 但遇到困难。 | 务实肯干 目光远大一心为民 |
1976年大年刚过 | ② | 坚定信念不轻言放弃 |
1976年正月十六 | ③ | 身先士卒不畏困难 |
1982年 | 龙井水库建成,作用巨大。父亲欣慰、呵护水库。 龙井水库更名为龙井湖。 | ④ |
答:选择: 句。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