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3高一上·如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材料三: 

    悬空寺三教殿,位于山西大同,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殿阁内雕塑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材料四: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 

    —— ト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思想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为解决“人事问题”提出的主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简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至唐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