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汉) | 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 |
赵蕤(唐) | 贵尚谲诈,务行苛刻。废礼义之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 |
毛泽东 |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是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
第六章 第七章 | 汉末事迹 新室始末 | 第一节 | 元帝宽驰 | 第十章后汉衰乱 第十一章后汉乱亡 | 第一节 | 后汉外戚 灵帝荒淫 |
诗人 | 作品 | 诗句 |
王维 | 《出塞作》 |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
陈陶 | 《陇西行四首》 |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
元稹 | 《估客乐》 |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
贾岛 | 《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 | 君立天骄发使车,册文字字著金书。 |
材料一: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
——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材料三:
悬空寺三教殿,位于山西大同,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殿阁内雕塑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
材料四: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
—— ト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材料一: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前期民族关系则主要是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
——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材料二:北魏中央官学是鲜卑贵族接受正规汉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北魏建立伊始,就将鲜卑贵胄系统接受汉文化教育视为治国、固国之根本。孝文帝太和中,“诏立国子太学”,招收父祖官高爵显的贵族子弟入国子太学读书。中央官学以经学儒术为主要学习内容,北魏最杰出的儒学大家刘芳“特精经义,博闻强记,兼览《苍》《雅》,尤长音训,辨析无疑”,孝文帝敬重非常,诏为中书博士,为皇太子讲授经文。
——摘编自韩雪松《北魏时期鲜卑贵族的汉语教育与学习研究》
材料三: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