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七上·宝安期中)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

    初一(3)班的学生搜集了以下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资料,并以此进行了研讨。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在漫长的农业活动中,观察气象、物候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标识岁月的独有刻度。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专家考证,二十四节气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其中,“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分别相当于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说明,至少在西周时期,古人就使用春夏秋冬以表示四季冷暖。在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中,二十四节气系统基本定型,且与流传至今的节气顺序一致。

    【材料二】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同于一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这要从我们非常熟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

    表,最早诞生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

    “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日影的圭表。

    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叫“日长至”,又称“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天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

    【材料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它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可以延续下来的智慧结晶。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如“霜降”一般在阳历10月23日左右,意指这一节气的来临,大地将产生初次结霜的现象。但在我国南方的福建省南部、海南省等地区,全年无霜。而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则大多数早于这个时间。

    【材料四】

    二十四节气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玄学,是具有科学品质的文化智慧。它拥有超越国界的节气文化圈,某些节气甚至是全球通用语言。我们在国际场合聊天,聊节气往往像是聊天气一样的“破冰”话题。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探求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在二十四节气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2月10日,有改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引经据典,从历史沿革的角度详细阐释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完善的演变过程。 B . 二十四节气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尧典》,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系统基本定型,且与流传至今的节气顺序一致。 C . 材料三借助“二十四节气”的诗词谚语出处,阐释节气的文化内涵,内容丰富有韵味。 D . “二十四节气”虽有悠久的历史积淀、深邃的文化内涵和“接地气”,但缺“国际范”。
    2.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 古人用圭和表测量土地的长度,从而推算出二十四节气的长短。 B . 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天文台。 C . 春分和秋分,其实就是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几天。 D .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四季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
    3. (3)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位子孙后代的珍贵礼物。 B . 农谚提到“冬至吃了面,一天长一线”,意思是冬至后的每天黑夜时间渐渐变长。 C . 二十四节气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区的初霜,都会早于阳历10月23日。 D . 因为节气的区域性色彩,我国南方全年无霜,所以我国南方没有“霜降”这个节气。
    4. (4) 请你根据上述四则材料提供的信息,组织语言反驳小丁的观点。

      小丁:现在都信息时代了,“二十四节气”对现代社会没有什么作用,没有传承的必要。

      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