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种桑、种蚕、养鱼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循环性生产。在以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种桑的食 物链循环中,桑、蚕、鱼三者的关系非常密切。顺德有句俗语:“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这充分说明了“桑基鱼塘 ”循环性生产的优势。这种循环性生产系统中,桑是生产者,利用太阳光能、 二氧化碳和水分等生产桑叶。蚕是第一消费者,桑是给蚕儿吃的,桑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转移到蚕。鱼是第二消费者,蚕吃桑叶后放出的蚕沙、蚕蛹投放到塘里,供草鱼作为饲料。塘里微生物分解鱼粪、藻类和各种有机物质为 N(氮)、P(磷)、K(钾)等元素,混合在塘泥里,随着塘泥又还原到桑基,微生物是有机物质 的分解者和还原者。
(摘编自钟功甫《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一个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有删改)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古时是一个“地势低洼、水潦频仍 ”的多灾之地,河网密布,地势低平,许多地方海拔在1米以下,排水不畅。春夏时节暴雨频繁,往往泛滥成灾。而桑基鱼塘是珠三角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 探索出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对当地特殊自然环境长期适应、协同发展的产物。此外,桑基鱼塘复杂多样的生产环节带来多渠道的收入来源,种桑、养蚕、缫丝、养鱼以及间种和轮种的蔬菜、花生、玉米等都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且因内部的良性循环与相互促进,以上各类生产的质和量都较其他地区更高、更优。结构复杂、分工细密的桑基鱼塘能吸纳大量劳动力。各工种劳动强度轻重有别,老弱妇孺均可参与,且常年无歇,妥善解决了人口稠密、耕地紧张之矛盾。桑基鱼塘在产生巨额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在桑基鱼塘兴盛期,珠三角人们安居乐业,男耕女织,妇孺老少各得其所,家庭和睦, 民风祥和。
(摘编自郭盛晖、司徒尚纪《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珠三角桑基鱼塘的价值及保护利用》,有删改)
材料三:
作为广东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千年桑园围上,现代农人们正在进行一场新的试验。
在佛山顺德龙江镇万安村,有一块与众不同的鱼塘。这是当地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开展的“鱼稻共生 ” 示范项目。普通鱼塘在收成和市场都好的情况下,每亩年收益能达到约 1 万元,未来由于尾水处理的规范 还会增加成本;种稻的鱼塘则不仅降低了病虫害风险,而且能降低增氧机、尾水处理等成本,提高鱼类生长的速度和品质。
除“渔上稻 ”示范项目之外,龙江镇万安桑园水韵美丽渔场的更多项目也在同步谋划展开。例如,现 代桑基鱼塘展览馆、玻璃温室展示馆、水利科普宣传、园区入口标志等正在加紧推进建设。万安原本杂乱 无章的地块,将逐步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旅游景观地带。
(摘编自《从“桑基鱼塘 ”到“鱼稻共生 ”:千年桑园围上的顺德龙江新探索》,南方 Plus2022 年 9 月 19 日)
材料四:
湖州的桑基鱼塘系统,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独特的地形和自然环境使当地百姓顺应当然条件,创造性 地开发出了桑基鱼塘。如今,这片土地上保留着 6 万亩桑地和 15 万亩鱼塘,成为我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 大、最集中且保存最完整的区域。鱼塘交错纵横,水光闪烁,与田野小径相连,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 丽画卷。每到四月,绿意盎然的桑树和红叶绿交相辉映,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驻足观赏。
湖州的桑基鱼塘在 2017 年 11 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对这一古老农 业文明的极高赞誉。它不仅承载着湖州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桑基鱼塘:农遗瑰宝助力乡村发展》,光明网 2023 年 10 月 2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