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三海学地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04-25 浏览次数:8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
  • 1.  默写。
    1. (1) 在外的游子时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哪怕是“ , ”(温庭筠《商山早行》)山野情趣,也无法平衡心中的思乡情愁。诗人的思绪便会因景而发,在“ , ”(杜甫《月夜忆舍弟》 )的视觉、听觉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2. (2) 用典可使诗词含蓄典雅、意蕴丰富。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两句用典故表达自己对已逝好友的祷念;毛泽东《沁园春·雪》中“  , ”两句借用《诗经》中的篇目名称来惋惜、批判历史人物。

    3. (3) 中考前夕,同学们心中紧张到吃不下饭,对即将到来的考试不知所措。“”两句用在此时万分合适。
  • 2. 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题。

    黎明没有到来,

    那惊醒他的

    是他自己对于黎明的

    过于殷切的向往。

    他走上了山坡,

    在那山坡上zhù立了很久,

    终于他看见这每天都显现的奇迹:

    黑夜收敛起她那神秘的wéi 幔,

    群星倦了,一颗颗地散去……

    黎明——这时间的新嫁娘啊

    乘上有金色轮子的车辆

    从天的那边到来……

    我们的世界为了迎接她,

    已在东方张挂了万丈的曙光……

    看,天地间在举行着最隆重的典礼……

    1.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 )切 zhù( )立 收( ) wéi( )幔

    2. (2) 文段中最后一句的内涵是: 。
    3. (3) 上写于 1939 年,作者艾青原名  ,文段应采取  的方式诵读较为合适。
    4. (4) 艾青的诗歌注重于“诗中有画 ”,简要分析这一特征在文段中是如何体现的。
  • 3.  10月 16 日是世界粮食节,复兴学校在此日开展“爱惜粮食从我开始”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 (1) 学校调查了食堂每天各类粮食损失与浪费情况,绘制成了图表,请你分析现象并制定两条改善措施。
    2. (2) 校报记者安安针对食物浪费现象,采访学校食堂的主负责人小雨老师,请补充其采访内容。

      记者安安:小雨老师,您好! ① 

      小雨老师:我们学校食堂里的食物浪费情况确实令人痛心。

      记者安安:食堂每日食物浪费现象主要有哪些?

      小雨老师: ② 

      记者安安:这样看来,实在太浪费了……感谢您接受采访。

      小雨老师:不客气,再见!

    3. (3) 学校艺术社团的徽徽成员知道后,制作了两张海报,请你帮他选择一幅贴在食堂的餐桌上,并简述理由。

       材料二

    4. (4) 安安在校报上拟写一段倡议书,请你帮她修改。

      海报一

      亲爱的同学们:

      秋风莅临人间,一霎时染黄了大地,吹熟了稻谷。丰收的喜悦( )。然而,当下人们对粮食的态度,与老一辈人敬惜每一粒米的态度截然不同,餐饮浪费现象极为普遍,实在让人痛恨。“丰年不忘饥苦,富岁当思节约。 ”丰收并不是浪费的理由,今天的我们更应该爱粮节秋。在此,我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我做起!

      记者安安

      2023 年 10 月 15 日

      ①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

      ②请结合语境,在括号中填入一个合适的成语。

二、阅读(55 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黑蝴蝶

    梁玉梅

    已是清明,清早的气温还似新打上来的井水般凉冽。柳青抱紧手里的鲜花,提着供品袋,不由得打了个 寒战。墓园很静。柳青特意起了个大早,想再和父亲说说话。这是父亲走后的第一个清明节,也是父亲回归土地的第一百四十九天。柳青一直不愿相信,父亲就这样走了,甚至连她的梦里都不再来。

    黑色的大理石墓碑,静静矗立在碑林中,就像生前的父亲,混在人群中毫不显眼。柳青放下东西,拿出 湿毛巾擦拭着墓碑。她说:“爸,我来看你了,你在那边还好吗?你咋也不给我托个梦呢? ”说着,泪就止 不住地流下来。柳青用手背抹了一把,再看墓碑上父亲的名字,那一个个小金字都成了父亲的笑脸,仿佛在 说:“闺女,别哭,不用担心,爸挺好的。”父亲一生都在为别人着想,这让柳青觉得父亲委屈得慌。

    父亲出生在青山环绕的大山沟里,那里穷得叮当响。柳青想象不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父亲从来没说过,柳青是从母亲骂父亲的话里知道父亲小时候家里穷得连鞋都穿不上。姥爷家条件好,母亲属于“下嫁 ”。母亲的下嫁让她一辈子对父亲颐指气使,在家里飞扬跋扈。柳青曾问过母亲:“你那么嫌弃我奶家,怎么还嫁给我爸?”母亲说:“你爸年轻时长得好,后来当兵去了部队,我寻思嫁给他,他能把我带出那个大山沟。”

    母亲的愿望实现了。她不但走出了大山沟,还进厂当了工人,每月拿工资,吃商品粮,住家属房。母 亲回乡时,腰板总是挺得笔直,见人老远就打招呼。父亲跟在后面,满脸笑容地看着母亲。据说父亲在部队表现得很好,当到了班长。是母亲怕父亲在部队时间长了变心,硬是以转业给分配工作为由,让父亲复 员离开了部队。

    父亲没上过几天学,却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一手好文章。父亲单位那条长长的黑板报就是他的耕地。父 亲在上面画山川、河流,画小草、大树,画房子、汽车……用粉笔种下一个个方块字,让黑板生机蓬勃。小时候柳青爱往父亲单位跑,爱拿父亲桌上五颜六色的粉笔胡乱涂抹。父亲干那些活都是在下班后,且从来不 讲条件。母亲骂父亲虎,父亲也不争辩。柳青去过老家后回想,父亲画的那些山川大河就是老家。

    那一年,柳青还被母亲抱在怀里,比她大两岁的哥哥刚刚能走稳路,在工厂上班的父亲出了事。父亲替 工友值班时,右脚两根脚趾被轧断了,鲜血灌满了鞋。母亲得到消息,整个人都吓傻了,据她自己说,腿都不会迈步了。父亲原本可以报工伤的,可是厂领导为了工厂安全荣誉,找到父亲,商量能不能不报工伤。父亲经过一天一宿的考虑,最后答应了厂领导。母亲为此大骂父亲,并且成了她一辈子拿来挤对父亲的理由。柳青曾问过父亲,为什么答应了。父亲说:“关系到好几百人的工资、奖金呢。 ”父亲去世前,那两个断掉的脚趾处早就变成了紫黑色。柳青摸着父亲的断趾,看着不能说话的父亲,眼泪噼里啪啦地往下掉。

    天大亮了,墓园里开始有人走动。柳青把鲜花靠在墓碑上。父亲生前最喜欢花。小时候住平房,院子里 都是父亲侍弄的花草。住进楼房后,父亲在阳台上养的几盆花都被母亲扔掉了。柳青想替父亲争几句,父亲 对她摇摇头,柳青只好气呼呼地闭嘴。

    都说人去世前有征兆。柳青常在脑海里回放父亲生前的片段,那是父亲在人世间的最后一个生日。那天, 大家高高兴兴地围桌而坐,庆祝父亲 77 岁寿诞。母亲破例允许父亲喝了一杯白酒。平时笑容可掬的父亲,一杯酒下肚,面色潮红,他庄重地说:“你妈拉扯你们长大不容易,跟着我受了很多委屈,你们要好好孝敬她。 ”柳青兄弟姊妹五人,那时还想不到,父亲在不久后会一病不起。

    柳青头一次看见母亲眼里闪着泪花,没有用大嗓门吼父亲,而是轻声说:“过一辈子了,还说这些干啥。” 那天,大家都高高兴兴的,父亲讲了很多往事。大家感到好奇又新鲜,原来,父亲小时候的日子那么艰难。 生日后不久,父亲突发脑溢血,从此再没开口说过话。父亲在重症监护室躺了 20 多天后,柳青和兄弟姐妹 像下赌注似的听从医生的建议,为父亲做了气管切开手术,希望父亲能好起来。

    父亲偶尔清醒时,会用眼神和柳青交流,也会望着母亲流泪。半年后,父亲带着气切后没能愈合的伤口 走了。回忆像天上的云,牵着柳青飞。忽然,一道黑影落在了柳青的肩头。柳青吓了一跳,侧头刚想扑掉,发现是一只黑色的大蝴蝶,在她肩头抖动着翅膀。柳青晃了晃肩膀,蝴蝶竟没有飞走。

    这蝴蝶会是父亲变的吗?这样想着,柳青不再晃动,轻声说:“爸,是你回来了吗?”

    蝴蝶像一片黑色的落叶,老实地趴在柳青的肩头。柳青点燃一炷香插在香炉里,想给父亲磕个头。忽然, 蝴蝶从她肩头飞起,径直落到了墓碑上。它头冲下,眼睛仿佛正瞅着柳青。柳青终于忍不住大哭出来:“爸,是你吗?是你就动一下呀。”

    金灿灿的朝阳打在墓碑上,那只蝴蝶开始扇动起它黑色的翅膀。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 年第 20 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一开头就描写柳青抱着鲜花站在墓园里,为后文叙述父亲爱花埋下了伏笔。 B . 母亲虽自降身价,但得到了走出大山的机会,可以看出母亲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C . 母亲没有在父亲最后一次生日时轻声说话,表明了她已知道父亲的寿命不长了。 D . 小说通过柳青父亲与母亲的日常,展现了父亲的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 (2) “父亲一生都在为别人着想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3. (3) 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品位其表达效果。

      父亲出生在青山环绕的大山沟里,那里穷得叮当响

    4. (4) 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最后四段情感深沉真挚感人,分析最后四段作者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
    5. (5) 小说围绕父亲的一生表达了柳青对父亲的怀念,而文章的标题取为“黑蝴蝶”,有何用意?
  • 5.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种桑、种蚕、养鱼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循环性生产。在以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种桑的食 物链循环中,桑、蚕、鱼三者的关系非常密切。顺德有句俗语:“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这充分说明了“桑基鱼塘 ”循环性生产的优势。这种循环性生产系统中,桑是生产者,利用太阳光能、 二氧化碳和水分等生产桑叶。蚕是第一消费者,桑是给蚕儿吃的,桑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转移到蚕。鱼是第二消费者,蚕吃桑叶后放出的蚕沙、蚕蛹投放到塘里,供草鱼作为饲料。塘里微生物分解鱼粪、藻类和各种有机物质为 N(氮)、P(磷)、K(钾)等元素,混合在塘泥里,随着塘泥又还原到桑基,微生物是有机物质 的分解者和还原者。

    (摘编自钟功甫《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一个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有删改)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古时是一个“地势低洼、水潦频仍 ”的多灾之地,河网密布,地势低平,许多地方海拔在1米以下,排水不畅。春夏时节暴雨频繁,往往泛滥成灾。而桑基鱼塘是珠三角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 探索出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对当地特殊自然环境长期适应、协同发展的产物。此外,桑基鱼塘复杂多样的生产环节带来多渠道的收入来源,种桑、养蚕、缫丝、养鱼以及间种和轮种的蔬菜、花生、玉米等都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且因内部的良性循环与相互促进,以上各类生产的质和量都较其他地区更高、更优。结构复杂、分工细密的桑基鱼塘能吸纳大量劳动力。各工种劳动强度轻重有别,老弱妇孺均可参与,且常年无歇,妥善解决了人口稠密、耕地紧张之矛盾。桑基鱼塘在产生巨额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在桑基鱼塘兴盛期,珠三角人们安居乐业,男耕女织,妇孺老少各得其所,家庭和睦, 民风祥和。

    (摘编自郭盛晖、司徒尚纪《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珠三角桑基鱼塘的价值及保护利用》,有删改)

    材料三:

    作为广东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千年桑园围上,现代农人们正在进行一场新的试验。

    在佛山顺德龙江镇万安村,有一块与众不同的鱼塘。这是当地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开展的“鱼稻共生 ” 示范项目。普通鱼塘在收成和市场都好的情况下,每亩年收益能达到约 1 万元,未来由于尾水处理的规范 还会增加成本;种稻的鱼塘则不仅降低了病虫害风险,而且能降低增氧机、尾水处理等成本,提高鱼类生长的速度和品质。

    除“渔上稻 ”示范项目之外,龙江镇万安桑园水韵美丽渔场的更多项目也在同步谋划展开。例如,现 代桑基鱼塘展览馆、玻璃温室展示馆、水利科普宣传、园区入口标志等正在加紧推进建设。万安原本杂乱 无章的地块,将逐步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旅游景观地带。

    (摘编自《从“桑基鱼塘 ”到“鱼稻共生 ”:千年桑园围上的顺德龙江新探索》,南方 Plus2022 年 9 月 19 日)

    材料四:

    湖州的桑基鱼塘系统,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独特的地形和自然环境使当地百姓顺应当然条件,创造性 地开发出了桑基鱼塘。如今,这片土地上保留着 6 万亩桑地和 15 万亩鱼塘,成为我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 大、最集中且保存最完整的区域。鱼塘交错纵横,水光闪烁,与田野小径相连,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 丽画卷。每到四月,绿意盎然的桑树和红叶绿交相辉映,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驻足观赏。

    湖州的桑基鱼塘在 2017 年 11 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对这一古老农 业文明的极高赞誉。它不仅承载着湖州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桑基鱼塘:农遗瑰宝助力乡村发展》,光明网 2023 年 10 月 24 日)

    1.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桑基鱼塘不仅给村民带来了物质财富,在一定程度上还推动了社会发展。 B . 桑基鱼塘作为世界第一个灌溉工程遗产,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技术革新。 C . “渔上稻 ”示范项目的实施,无疑不是当地文旅活动发展的全新方向标。 D . 历史实践可证明,桑基鱼塘系统是当地百姓开拓创新的贤明之举。
    2. (2) 根据材料一,完成“桑基鱼塘 ”生态系统能量流示意图。
    3. (3) 文章不厌百回改。请你对比原稿和改定稿,分析修改的好的原因。
    4. (4)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桑基鱼塘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怎样的优势。
  • 6. 文言文阅读

    【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节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一)

    【乙】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① 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② 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③ 、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

    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节选自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蕲(qí) :通“祈 ”,求。②童隶:书童仆役。③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 ”。

    1.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酒问青天 把: ②高处不寒 胜:

      ③月极明中秋 于: ④尽童隶而登焉 却:

    2. (2) 请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盖 有 之 矣 若 夫 远 去 人 迹 则 必 空 旷 幽 绝 之 地。

    3. (3)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

    4. (4) 同是观月,本文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描写澄澈明净的月景之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 的感受,请简要分析。
三、作文(55分)
  • 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 且行且忘且随风,且行且看且从容。”这句话是每个人一生必修的功课。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与思考?请联系你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发现和经验。

    要求:①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②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③不少于 6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