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八上·杭州月考)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

    “远上寒山石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注:衰在诗中本读cuī,斜在诗中本读xiá,骑在诗中本读jì。由于读错的人较多,现己更改拼音。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

    类似的还有不少,如下:

    “说客”的“说”原来读“shuì”,但现在规定读“shuō”,另外还有说(shuō)服;“粳米”的“粳”原来读“jīng”,但现在要读“gěng” 

    这几天,网友们对拼音的发帖引发热议,许多人称“怕自己上了个假学”,觉得以前语文老师正过的音都是泪啊!心疼咱们学配音和学播音的宝宝们,几乎每年都会有几个字的读音有变化。

    【材料二】

    上图为网传读音与审音规范、词典的对比。2016年修订稿为征求意见的版本,尚未实施,审音组会进行一定的修改,最后公布的版本与该版本存在部分区别。在此之前,读音应仍以1985年版为准。 

    【材料三】

    审音,即是审定字的读音,制定标准语的规范。近代中国标准语的制定自清末开始,民国时期有两次审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三次。1955年审音时,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得以确定。1980年代的审音开始采用“统读”,统一了没有实际意义区别的读音,例如“究”(旧有jiù音)统读为jiū,“橙”(旧有chén音)统读为chéng。

    “从语言研究的角度说,记录描写好语言事实最重要。大众读音存在差异,无所谓对与错。人们私下怎么说话,发什么音,你是管不着的。”审音课题组成员刘祥柏解释,因为播音、机器信息处理等领域需要标准,审音才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同样一个意思里有不同的读音,如果国家整合为一个读音的话,对于学生和老师教学都是比较减负的。”一位河南初中语文教师相信,统读具有实际好处。 

    据了解,一批晚近出现的新词加入了新读音。“打的(dī)”“拜拜(bái)”都是受外来词汇影响而产生,分别演变自粤语词汇“的士”(taxi)和英语词汇“bye”。互联网用语“下载”,按语义应该与装载(zài)相通,但由于日常生活中多读zǎi,最终确定为下载(zǎi)。 

    又如“血”字原有两个读音,xuè和xiě,意思上差别极小,会出现“血(xuè)债要用血(xiě)来还”这种繁复的情况。但调查显示,读xuè和xiě的受访者分别仅有三成和两成,最多人将它读为xuě。这本是并不存在的读音。讨论过后,审音组在修订稿中把“血”统读为xuě,另外标注口语单用时读xiě。这个变化引起了最多争议。一种是特别欢迎,另一种就不高兴。播音员不高兴了,好不容易把这个“血(xuè)债要用血(xiě)来还”刚练好了,你又不算了;小学老师也有点不高兴,好不容易教小孩怎么说。由于争议太大,“血”字读音的修订暂未得到教育部门核准。

    2011年10月,第三次审音启动,这次审音主要在1985年版审音表基础上开展,课题组很快确定“不折腾”的原则。“原有的标准,有一部分字音可能也不是很合理,但是我们就不再改了。”刘祥柏说。最典型的例子是“呆板”。“具备一定语言学修养的人,会觉得这个不合适。”刘祥柏分析,呆读ái时指“不灵活,不懂得变通”,与读dāi时语义不同,但之前审音已将其确认为dāi,调查显示大部分人都采用了这一读音,因此没有改回去。

    1. (1) 某报刊准备采用以上三组文字做一个专题,现在需要取一个大标题。你认为下列哪一个选项最适合做这组文章的大标题?请说明理由。

      A.语言在不断变化,发音为什么要有标准? 

      B.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

      C.汉字读音变化,不必大惊小怪。 

    2. (2) 结合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给材料一中的网友作出解释,消除他们的忧虑。
    3. (3) 根据材料三,审音课题组在确定字的读音时的原则有哪些?
    4. (4) 你如何看待“汉字读音”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结合三则材料,发表观点并说明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