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由于战争损毁、旅游发展、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资金短缺和人们的认识不足等,一些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为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务院决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将其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06年11月14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并予以施行。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材料二:
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形态各异。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 世纪中国城市的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材料三:
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使用目前最尖端的数字技术与动画技术,结合声光电等手段,将张择端那幅原本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的画作,放大了30倍,用数十台世界级工程电影投影仪,投射在长128米、高7米的曲线形专业激光投影幕布上。
该作品完美地再现了中华传世名画,把原作中数千个人物、动物、船舶、车轿及房屋等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展览画面以4分钟为一周期,分白天、黑夜两种展览模式。该作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让现场观众能身临其境地体验藏在画卷里的“人间烟火”,感受到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该展览曾成为了中国馆的镇馆之宝。作品自面世以来,曾在国内多地展览,并赴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以及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展出,在海内外赢得了良好口碑。
由此可见,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转换,不仅创新了文化遗产的展示形式,使人们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更重要的是它将博物馆中的文化遗产带出来,让大众充分接触这些“国宝”,极大地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传播。
A.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历史财富和珍贵资源,由于各种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我国大部分的文化遗产受到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B.“画中人物有五百多个”“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均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所引数字无论是约数还是确数,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画作《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北宋时期各阶层人物的活动,为后人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的生活状况留下了宝贵的形象资料。
D.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画面细节的刻画十分真实,这正是让观看“动态版《清明上河图》”的现场观众身临其境的最主要原因。
E.用数字技术展示文化遗产的方式蕴涵着巨大的科技价值、审美价值,它突破了实体展览的局限性,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大众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