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浙江期末)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题。

    子路曰:“不能甘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庭,七日七夜,哭不绝声,遂以存楚。不甘勤苦,安能行此?曾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此?比干将死而谏逾忠,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志逾彰。不轻死亡,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诗》曰:“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

    王子比干杀身以作其忠,尾生杀身以作其信,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此四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爱其身哉?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 B . 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 C . 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 D . 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非士之耻也”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中的“耻”字含义相同。 B . “举信而士不与焉”与“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中的“信”字含义不同。 C . “大圣之操也”与“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中的“操”字含义不同。 D . “我心匪石”与“所守或匪亲”(《蜀道难》)中的“匪”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路认为,一个人只有甘于辛勤劳苦,安于贫穷困乏,看轻死亡,才能实行仁义,申包胥、曾子、比干等就是这样的人。 B . 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上,用牺牲生命来表明自身的廉洁,他们不是不爱惜生命,而是认为正义不树立,名声不显著,是士人的耻辱。 C . 古代士人修身厉行、厌恶富贵、乐于贫贱,甘愿为正义赴死,他们追求的是传名于后世,与日月同辉,其气节操守令人钦佩。 D . 曾子坚持不接受鲁国国君的赏赐,认为接受赏赐,自己便会因此惧怕国君,孔子听闻这件事后,称赞曾子能保全气节。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

      ②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5. (5) 曾子、伯夷、叔齐等人皆能“不失己”,故能“全其节”。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不失己”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请简要例举。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