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G7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联考试...

更新时间:2024-03-26 浏览次数:3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3高三上·浙江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获得迅猛发展。如今,全国网络注册作者多达1900万人,网络文学作品库存总量超过2500万部,网络文学用户约为4.67亿人。网络文学还以强劲之势,向出版、影视、动漫、游戏、音频、舞台剧等领域辐射。

    和网络文学创作的繁荣相比,网络文学批评和研究则显得滞后甚至缺席,没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文学批评指导创作、引领风尚的效力。当下的网络文学批评和研究与网络存在一定的脱节,往往不能迅速抵达网络现场,不能在网络上及时发声。现有的网络文学批评与研究成果,从论文到著作到项目,多在线下以纸质的形式出现,而网络文学作品的发布是在线上,这之间存在严重错位。对海量作者和浩瀚文本缺少应有的阅读量,对网络作家、作品缺乏跟踪式关注,网络文学批评与创作明显疏离。

    网络文学存在的弊端呼唤网络文学批评的指引。尽管网络文学创作也在自我提升和完善,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文学创作的现实感、责任感不断增强,但是网络文学依然存在低俗化、游戏化、快餐化、模式化的问题。这就需要网络文学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从而净化网络文学空间,建立良好的网络文学生态。

    网络文学批评的滞后,固然有客观难处,诸如网络文学门槛下移,导致前期筛选缺失,遂使海量作品涌入网络,文学批评一时难以应对,阅读成最大的难题;但也有主观成因。

    从历史看,轻视通俗文学由来已久。小说自古被认为是雕虫小技,不登大雅之堂。到了明清,小说不断发展壮大,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地位。晚清将小说从“下里巴人”提到民族振兴的高度。“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提出白话小说是中国文学正宗的命题,但也是有雅俗之分的,即把小说分为雅文学和俗文学、纯文学和杂文学、严肃文学和娱乐文学等,这两者的地位不是平等的。直到后来范伯群等学者通过扎实的研究,为现代通俗文学正名,不断完善了现代文学的科学体系,积极倡导雅俗两种文学“比翼齐飞”。

    尽管如此,传统思维还是根深蒂固的。不少纯文学作家、批评家依然瞧不起通俗文学。网络文学自然属于通俗文学范畴,而且鱼目混珠,于是不少人对网络文学有一种潜在的轻视和偏见,甚至不屑一顾。比如,对“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这个问题还有争议;纸质文学的创作者被称为作家,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则被称为“写手”;有的批评家不承认网络文学是“创作”和“文学”,他们认为网络文学只能称为“网文”。他们对网络文学不屑于评论和研究,也不进入网络文学现场。这种思想的轻视,必然会带来对网络文学批评的忽视。

    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作品,评论家、研究者确实存在着“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作为通俗文学、商业文学,有不同于传统纸质文学的作者、作品和读者群,也有着和传统文学不一样的生产、流通、消费、接受、传播等机制。这个机制是传统文学批评家不太熟悉的。在这个机制中,批评家一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手足无措。 网络文学就是汪洋大海,批评家的批评犹如大海捞针;网络文学也如无垠的沙漠,批评家的批评就是披沙拣金。于是,他们对网络文学批评拒而远之,畏而避之。应该说,庞大的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对于批评者而言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它检验着批评者的耐力、毅力和恒心。因为没有阅读,何谈批评,何谈引导,何谈引领风尚?

    有人形象地说,网络文学犹如房间里的大象,你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正视这个庞然大物的存在。面对网络文学,批评何为?批评家何为? 这是摆在每一个批评者面前的严峻课题。只有直面网络文学,重视网络文学批评,不回避、不退缩,迎难而上,才是应有的正确态度。同时,探索解决网络文学批评滞后、发声微弱的对策,更显得意义重大。

    不论是和网络文学庞大的作者群、读者群、产量和类型的多样性相比,还是和纸质文学批评队伍相比,网络文学批评队伍都显得严重不足、势单力薄。

    网络文学批评队伍,从批评主体身份划分,可以大致分为四支队伍。 一是网民在线批评队伍,虽然人数最多,但他们的“段评”过于主观随意和自由率性,也有信口开河、褒贬失当、哗众取宠等弊端。二是媒体批评队伍,这是一支重要的批评力量。他们依托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平台,对网络文学创作、评论活动进行跟踪报道,也及时展开评论,新闻性、时效性是他们的优势和职业本能,但媒体批评者的兴奋点多在“新闻”上,深度剖析、学理式研究比较稀缺,况且他们也并非只专注于网络文学批评。三是文艺界批评队伍,主要包括供职于各级文联、作家协会、研究中心、网络文学中心等机构的专职研究人员。这是一支生力军,他们有良好的文学修养、丰富的文学阅读体验和敏锐的文学眼光,然而他们对网络批评不一定全身心投入。四是学院派批评队伍,主要由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学、研究人员组成,应该是网络文学研究的主力军,但他们大多重视“经营”纸质文学研究的“一亩三分地”,真正涉足网络文学研究的人少之又少。

    上述四支队伍看似庞大,但真正投身网络文学批评并持续研究的人数还非常有限。正如有论者所说,时下能持续在网络文学领域前沿发声的批评家累计不过二三十人,“以至于在各种网络文学研讨会上见到的总是老面孔”。

    网络文学批评需要依靠机制保障和政策引导,依靠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学批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批评家投身其中。 比如,要完善网络文学批评人员的学习、培训、奖励、激励机制,健全网络文学评论成果的认定机制等。

    网络文学犹如汪洋大海,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到它的汹涌澎湃,才能搏击冲浪。网络文学批评自然离不开网络,要用网络的形式展开网络批评。因此,需要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走进网络文学现场,积极在线上展开批评,充分利用手机、微博、微信、贴吧、网站等阵地发声,也可以在文学网站、学术网站等开办专门的批评栏目,多方面、全方位加大线上批评的力度。

    (摘编自王卫平、付秋思《关于网络文学批评的思考:如何走出“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困境》)

    材料二

    当下时代,文学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文学与艺术的固有边界得到拓展或重塑,其表现为创作形态日渐丰富、文学观念日渐敞开、艺术手法日渐新异、艺术门类日渐融合。21世纪以来,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短视频、AI写作、“剧本杀”等新的文艺类型正展现出新的可能性。不管我们是欢迎还是排斥,文学艺术的格局已然发生深刻变化。譬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的作品,在文字中往往穿插着视频、音频、动态图画等艺术门类,这种多媒体作品努力营造出逼真感,调动起人类身体感官的全面参与,较之印刷时代的单一文字表述,更为立体和丰盈。显然,这种杂糅和互融互通的作品无法简单归类到既有的艺术门类中,意味着文学艺术已经溢出了原有的边界和限定,处在新形态和新范式之中。

    面对这些转变和挑战,文学批评界往往陷入选择性盲视或尴尬的失语中,缺乏理论的创新与建构能力。守旧和抱残的批评家甚至看不懂新媒体文学,更谈不上深入的理解和阐述,导致文学创作现场与批评实践的“双翼”不能协调一致,无法与时代保持同频共振。

    广大文学工作者应增强自我突破和革新的勇气,不能简单粗暴地将新媒体文学与传统文学置入粗制滥造与精心布局、商业消遣与精英品位、感官刺激与深邃雅正的二元对立关系中。事实上,新媒体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文学工作者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穿行其间,以虚心学习的态度去了解并有能力作出阐释。

    (摘编自乌兰其木格《文学的新格局呼唤观念的新突破》)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文学研究者缺少应有的阅读量、网络文学批评与研究成果线下化是其批评与创作明显疏离的表现。 B . 一些作家、文学批评家对通俗文学的轻视和偏见,是网络文学批评滞后的主观成因。 C . 网络文学的批评队伍虽人数众多、身份多元,但却没有真正专业的持续研究网络文学的群体。 D . 文学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发生巨大转变,文学批评界面对新媒体文学却未积极应对和作出改变。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论证脉络清晰,从网络文学创作与批评脱节的现状论起,进而分析其成因,最后提出解决对策。 B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文学批评家的抱残守旧是网络文学创作与批评不能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C . 数量庞大的网络文学固然考验批评者的耐心,但正视网络文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增加阅读量。 D . 新媒体文学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涉及艺术门类多样,导致许多文学批评家看不懂新媒体文学。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AI续写蒲松龄的《狼》,关注量高达几十万,引发网友热议。 B . 人民网评价热门电视剧《星汉灿烂》脱离“网文魔改”怪圈。 C . 某知名大学文学院开设“网络文学与影视文学”课程。 D . 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设置“网络小说”专评栏目。
    4. (4)  网络文学批评与研究怎样才能实现与网络文学的协同发展? 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5. (5) 《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一文中指出“中国网络文学的批评理论建构正在路上,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因为变化了的‘现实’和海量文本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你怎么看待这一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 (2023高三上·浙江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题。

    蜘蛛

    陈然

    我发现城市是由高度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组成的密林。它们笔直陡峭,像刀刃一样随时准备对我进行袭击。

    来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这种袭击。包工头把我们带到了七楼,说,今天,你们就从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层,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很高兴,等包工头一走,就急不可耐地奔向阳台。我还从未站在城市的肩上看一个城市,以前总是在它脚下看。忽然我觉得有种尖锐的东西向我刺来,紧接着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时抓住了阳台的扶沿,恐怕就摔下去了。我摸摸额角,并不觉得哪里不舒服,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以前在乡下,楼房最多不过三层,它袭击不了我。我甚至三楼都没有上过。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恶心得要吐。那一刻,我恨不得揪住自己的脑袋往墙上猛撞。我几乎绝望了。试想,一个对高度如此排斥的人,怎么在城里奋斗呢?

    但我向别人隐瞒了实情。我努力不去看楼下,这使我的姿势有些僵硬,当僵硬的姿势快要被某种必要的动作折断的时候,为了解救自己的身体,我只好故意从梯架摔到了阳台上。这不要紧。我揉揉摔疼的地方又爬了上去。我不能就这么被打倒。如果它是一种病,那我就做一个带病做事的人好了。再说,难道我不会制服它,把它治好么?对,我就是要制服它。

    所以,当包工头问谁愿意去粉刷外墙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想,如果我能做好这件事,其他就不在话下了。刚来省城时,我还纳闷,心想几十层高的楼房,那些玻璃是怎么装上去的,外墙是怎么粉刷的?后来我看到几个人在为一幢大楼洗玻璃,看到他们腰间系着粗壮的绳子,整个人悬在半空中,我紧张得呼吸不出来,心想要是绳子突然断了怎么办?如果要上厕所怎么办?

    包工头问我,你真的行吗?包工头的眼睛总是那么厉害,好像知道我隐藏了什么。

    但我还是坚决地点了点头说,行。

    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比如早上我不买肉包子,中午吃快餐,我也不要肥肉。

    我的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被放在屋顶的牵引机缓缓放了下去,从屋顶往下粉刷。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包工头在上面喊,没事吧? 我扶着墙,摆了摆手,朝上面大声喊道,没事!

    返回楼顶或地面时,我赶紧去洗澡。我的裤子已经湿了好几次。

    但我还是咬着牙对自己说,没事。

    有一次,还真有只鸟撞到了我身上。一只好像在城市里迷了路的小鸟。它先在我手上撞了一下,接着在我肩膀上撞了一下。我腾出手把它捉住,放在我口袋里。只有在口袋里,它才不会迷路。

    在高空看城市,觉得城市是漂浮的。风一吹来,整个城市都在晃动。下面的人如果不把脸扬起来,是看不到我的存在的。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面那个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

    这天,我大概停留在一幢大楼的十五层的地方,天色将晚,我正准备收工,忽然发现牵引机没了动静,紧接着楼下一片寂静。酒店里的灯光没有了,商场里的音响也没有了,像是一艘大船驶到了没有水的地方。没有了灯光和音响的映衬,城市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粗糙和丑陋。很多人在叫,我也喊了起来。可我的声音没有人听到。这时,那只已经被我打败的鸟重新从什么地方扑了出来,它重新把我裹挟到它黑暗的翅膀里面。

    第二天,我终于被人记起。包工头在下面气急败坏地喊我的名字:你还活着吗?我被缓缓放下来了。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有人把绳子砍断。有人喊我的名字可我没有反应。过了好半天,我才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然后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

    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的“我”为了实现理想隐瞒自身状况高空作业,不断迫使自己挑战极限,最终不幸成为了理想的奴隶。 B . 小说运用大量心理独白揭示“我”隐秘的内心想法,使读者能够更直接地理解“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 C . 小说描写“我”高空作业时“身上绑着很多绳子”,形象地描绘出“我”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也为下文蜘蛛的出现埋下伏笔。 D . “我”是来自乡下的底层打工者,理想是成为城里人,最终却异化为蜘蛛,这个故事凸显出打工者在城市打拼的艰辛,以及城市艰难的生存环境。
    2. (2) 关于文中的“异化”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因为意外在高楼滞留一夜后成为蜘蛛,突出了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漠不关心。 B . “我”为了多赚钱不惜选择难以胜任的工作,这也预示着后来“我”会在工作中“异化”。 C . 小女孩的爸爸告诉她“我”就是一只蜘蛛,是因为“我”早就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状态。 D . “我”最终变成蜘蛛,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表明了“我”的心酸与悲惨。
    3. (3) 本文的卡夫卡式结局富有隐喻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 (4) 有人评价本文“以意象为镜面,来映照人的内心世界”,请通过“鸟”这个意象加以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2023高三上·浙江期末)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题。

    子路曰:“不能甘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昔者,申包胥立于秦庭,七日七夜,哭不绝声,遂以存楚。不甘勤苦,安能行此?曾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义不合则辞上卿。不恬贫穷,安能行此?比干将死而谏逾忠,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志逾彰。不轻死亡,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诗》曰:“彼其之子,硕大且笃。”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

    王子比干杀身以作其忠,尾生杀身以作其信,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此四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爱其身哉?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 B . 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 C . 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 D . 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非士之耻也”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中的“耻”字含义相同。 B . “举信而士不与焉”与“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中的“信”字含义不同。 C . “大圣之操也”与“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中的“操”字含义不同。 D . “我心匪石”与“所守或匪亲”(《蜀道难》)中的“匪”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路认为,一个人只有甘于辛勤劳苦,安于贫穷困乏,看轻死亡,才能实行仁义,申包胥、曾子、比干等就是这样的人。 B . 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上,用牺牲生命来表明自身的廉洁,他们不是不爱惜生命,而是认为正义不树立,名声不显著,是士人的耻辱。 C . 古代士人修身厉行、厌恶富贵、乐于贫贱,甘愿为正义赴死,他们追求的是传名于后世,与日月同辉,其气节操守令人钦佩。 D . 曾子坚持不接受鲁国国君的赏赐,认为接受赏赐,自己便会因此惧怕国君,孔子听闻这件事后,称赞曾子能保全气节。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

      ②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

    5. (5) 曾子、伯夷、叔齐等人皆能“不失己”,故能“全其节”。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不失己”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请简要例举。
  • 4. (2023高三上·浙江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下题。

    解连环·孤雁

    张炎①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②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③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注】①张炎:早年为贵族公子,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父死家散,浪迹天涯。②因循:沿用旧习不改,此处指孤雁因为离群而耽搁。③谩:同“漫”,徒然。长门:汉武帝时陈皇后被弃置幽居的冷宫。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起句境界暗淡、空阔、寂寥,把雁置于空旷中,反衬雁之“孤”“小”,且为全词定下了低沉的基调。 B . 从“自顾影”到“相思一点”,描绘出孤雁自怜、迟疑的神态和离群失伴、无法成字的境况。 C . 借“残毡拥雪”“锦筝弹怨”两个典故中被幽囚的苏武和被废黜的陈皇后表达对雁群的怨恨。 D . 全词注重描写孤雁内心情感的变化,由“怅”到“怨”,由“怨”到“呼”,再到“怕”,于自然流转之中包含着起伏跌宕。
    2. (2) “以小见大”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古诗词中常常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世事变幻,时代兴衰。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 5. (2023高三上·浙江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赤壁赋》中苏轼饮酒乐极,扣舷而歌,其中“”两句借“美人”意象喻理想之遥不可及。
    2. (2) 朱自清称赞荷塘月色“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归有光的书斋“项脊轩”在明月之夜,“”亦是“光与影”的和谐共奏。
    3. (3) 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象征意义丰富。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推崇菊花,他们种菊花,佩戴菊花,用诗歌吟咏菊花,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2023高三上·浙江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艺术史上,有不少关于画家与美食的佳话。古代的苏轼,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都与美食有着①____。

    元代画家倪瓒与美食的关系尤为特殊。倪瓒是“元四家”之首,字云林,他撰写过一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书中收录了大约50种菜肴和面点的制作方法,其中一道佳肴做法独特,以倪瓒的字命名,被称为“云林鹅”。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倪瓒的美食极为推崇,云林鹅这道莱因而②____。至今有600多年历史的云林鹅已经成为苏州经典名菜。

    近代画家张大千既是公认的国画大家,也是有名的美食家。在艺术创作方面,张大千采众家之长。他喜欢临摹前人经典,汲取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点。这跟他在美食方面的广泛探索③____。张大千云游四海,采纳众菜系之长,创造了“大千菜”,据说每一道菜均色香味俱佳。张大千有不少与饮食有关的作品,他的《菜根香》一画中,所呈现的对象就是普通百姓日常饭桌上的蔬菜,在画里,清脆的白菜和鲜嫩的菜根,被艺术家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精神品格。

    美食之境与艺术之境是相通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境界,常不离百姓日用。画家不仅在美食体验中获取灵感,还常在美食体验中成就他们的艺术创作。 画家对食物的体验,对生活的洞察,也是他们对味觉的敏感,这些与味觉有关的作品构成了中国画中一个独特的品类,其中的经典作品,营造了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独特审美维度。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2023高三上·浙江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菌草,有人将其称为“幸福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菌草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中国草”。

    ①____?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可用作食用菌、药用菌栽培的高大草本植物。

    菌草有什么用?最初,它被用于食用菌、药用菌的培养基,栽培出优质食药用菌。经过多年选育、创新,其功能也从最初的“以草代木”种菇,拓展到菌草饲料、菌物肥料、菌草生物质能源开发等领域。

    ②____。它根系发达、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广,耐旱、耐盐碱、耐瘠薄,抗逆性强、保水保土。其中,巨菌草高度可达7米,富含内生固氮菌,可在坡地、沙地、盐碱地快速生长,③____,

    总之,作为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菌草技术已成为一项保护生态、带动增收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技术。我们期待,菌草能成为造福更多人的“幸福草”,也期待有一天,菌草能在生态治理上发挥更大作用,筑起地球生态安全屏障,成为造福子孙后代的“生态草”。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 . 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 C .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D .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市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四、写作。
  • 8. (2023高三上·浙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溪山琴况》记载,琴人的第一境界为“弦与指合”,即掌握琴技;第二境界为“指与音合”,即领会琴艺;第三境界为“音与意合”,即修炼琴道。古琴的技、艺、道为当今琴人常常争论的焦点:有重技、艺,而耻言道者;亦有略习技、艺,便专言道者……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 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