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赤壁赋》)
材料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选自《短歌行》)
-
(1)
下面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绝如缕 缕:细丝
B . 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
C . 顺流而东也 东:向东
D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
-
(2)
下面加点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扣舷而歌之
A . 侣鱼虾而友麋鹿
B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 . 惑而不从师
D . 倚歌而和之
-
-
(3)
下面关于文体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B . 格律诗按照句数,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分为五言和七言,《登高》从体裁上分是一首典型的七言绝句,每联对仗,句法严谨。
C . 歌行体,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富于变化,《短歌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都属于歌行体。
D . 词,又名“曲子词”“长短句”,一般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声声慢》属于中调。
-
-
(4)
下面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石苍黑色,多平方
B . 小学而大遗
C . 人生几何
D . 杯盘狼籍
-
-
(5)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赤壁赋》第一段写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这一段侧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以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俱佳。
B . 《赤壁赋》第二段写作者饮酒纵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陡转,由乐入悲,文气随之跌宕。
C . 《赤壁赋》第三段“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这也是作者借“客”之口表露自己思想中消极的方面。主客问答,使文章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D . 《赤壁赋》第四段是苏子针对客之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抒发自己的见解,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且不把问题绝对化。
-
-
(6)
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纵使小船漂来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B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蜉蝣寄居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
C .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
D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
-
(7)
下面对《短歌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八句,作者似乎是在抒个人之情,实际上却是在提醒贤才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逝,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他那里施展抱负。
B . “青青子衿……鼓瑟吹笙”前四句引自《诗经·郑风·子衿》,后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C . “明明如月……心念旧恩”主要讲了两层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讲愁,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照应第二个八句。
D . 最后四句画龙点睛,点明了此诗的主题:希望人才都来归顺,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运用比喻、典故表达了自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