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绍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调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4-03-27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阅读与鉴赏。
  • 1. (2023高一上·绍兴期末)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而美育之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唐捐。上古时期,中国便已出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西周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制度,则对中国数千年文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思想,更奠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在此,道德目标通过审美转化,成为自由人性的有机组成而发端内心,让枯燥严肃的理性染上灵动的色彩。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后世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精神价值核心所在,一直被此后的儒家所继承。如战国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西汉《乐记》提出“乐者,通伦理者也”;宋明理学经广泛吸收佛道理论之后,将美育理论本体化、精致化、体系化,提倡洒落自得、浑然至乐的人生风范和人生境界,强调通过“乐”这一自由心境的体验,达到真、善、美及知、情、意的统一等等。

    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事实上,道德和艺术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大精神基石,中华人文精神亦由此带有泓邃的审美品格。如钱穆所言:“文学必在道义中,而道义则求其艺术化。中国之人生乐处,即在是矣。此非中国之文化特质乎!”在中国,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涵养出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甚至不妨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方式和渠道就是美育。这种通过审美中介来实现外在规范向内在自觉的转变,迥异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对抽象“先验理性”或“道德律令”的绝对服从,而是融合具体情境,一方面在艺术审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又在道德培养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极致。

    近现代以来,中国美育的内涵一直随时代发展而变迁——从强调对国民性之改造与国家自新图强,到提升国民文明程度,振奋民族精神,再到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环节,美育不仅与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的发展联系越来越密切,也因此越来越具有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是提升全民人文素养,沉淀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材料二:

    有两种错误论调需要警惕:一是美育无用论,二是美育实利论。这两种论调看似相反,实则是功利主义教育的不同表现。所谓美育无用论,是有些人认为美育在当前的教育考核体系中,还没有真正全面地列入日常正式课程,非艺术院校不计算高考分数,不作为升学考试标准,因此不需要给予足够重视。这种论调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时代新人不可能在一个只讲物质利益的大环境下获得健康全面成长,一个审美能力、审美精神缺失的人,不可能登高行远。所谓美育实利论,则是紧盯着学习某种艺术技能的功利目的,将美育工具化,在教育过程中,美育本该具有的超越功利目的、育人心灵的追求被忽略了。

    美育之“用”不在掌握一种艺术技能、获得一个荣誉证书的现实功用,美育之“用”是大用,于个人来说,是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于社会来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这两方面目标一致,高度统一。

    ——摘编自冯双百《立德树人,美育大有可为》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成于乐”“游于艺”将道德目标审美转化,让其成为自由人性的有机组成,让枯燥严肃的理性染上了灵动色彩。 B . 美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途径,蕴含浓厚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道德精神,因此具有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 C . 我国早在上古时代就建立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这说明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已经十分重视礼乐之教,重视以美育人。 D . 美育是一种以审美的情感和严肃的理性为主的教育,其目的是使感性和理性相统一,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2. (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充分;材料二重在厘清美育观念,提升了人们对美育的认识。 B . 美育无用论和美育实利论的本质上都是功利主义教育,前者忽视了对审美能力和审美精神的培养,后者则将美育当作了工具。 C . 中华人文精神是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泓邃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具有审美能力、审美精神的人,才可能登高行远。 D . 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美的民族,从古至今,美育不仅受到了各方的高度重视,而且在历史的积淀中呈现出了鲜明的东方文化特征。
  • 2. (2023高一上·绍兴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①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②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节选自《反对党八股》)

    ③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节选自《拿来主义》)

    1. (1)  请简要梳理毛泽东在分析第一条罪状时的论证思路。
    2. (2) 文中三处划横线的句子分别使用了比喻、引用、反讽等表达技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3. (2023高一上·绍兴期末) 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完成下题。
    1. (1) 下面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也为土地所束缚。 B . 乡土社会中的“家”遵循单向父系扩大原则,是排斥普通情感的可伸缩的事业社群。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是日常可见现象。 C . 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因为欲望是文化事实,比如北方人吃大蒜的欲望,并不是遗传的,而是从小养成的。 D . 个人经验所形成的方式,可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而社会共同经验的积累,才足以应对大多数的问题,这就是乡土社会契约的效应。
    2. (2)  下列现象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不相契合的一项是(    )
      A .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B .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C . 物以类相聚,人以群体分。 D . 老乡带老乡,一起奔小康。
  • 4. (2023高一上·绍兴期末)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题。

    材料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赤壁赋》)

    材料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选自《短歌行》)

    1. (1) 下面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绝如缕  缕:细丝 B . 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 C . 顺流而东也  东:向东 D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
    2. (2) 下面加点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扣舷而歌之

      A . 侣鱼虾而友麋鹿 B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 . 惑而不从师 D . 倚歌而和之
    3. (3) 下面关于文体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B . 格律诗按照句数,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分为五言和七言,《登高》从体裁上分是一首典型的七言绝句,每联对仗,句法严谨。 C . 歌行体,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富于变化,《短歌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都属于歌行体。 D . 词,又名“曲子词”“长短句”,一般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声声慢》属于中调。
    4. (4) 下面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石苍黑色,多平方 B . 小学而大遗 C . 人生几何 D . 杯盘狼籍
    5. (5)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赤壁赋》第一段写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这一段侧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以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俱佳。 B . 《赤壁赋》第二段写作者饮酒纵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陡转,由乐入悲,文气随之跌宕。 C . 《赤壁赋》第三段“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这也是作者借“客”之口表露自己思想中消极的方面。主客问答,使文章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D . 《赤壁赋》第四段是苏子针对客之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抒发自己的见解,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且不把问题绝对化。
    6. (6) 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纵使小船漂来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B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蜉蝣寄居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 C .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 D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7. (7) 下面对《短歌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八句,作者似乎是在抒个人之情,实际上却是在提醒贤才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逝,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他那里施展抱负。 B . “青青子衿……鼓瑟吹笙”前四句引自《诗经·郑风·子衿》,后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C . “明明如月……心念旧恩”主要讲了两层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前四句讲愁,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照应第二个八句。 D . 最后四句画龙点睛,点明了此诗的主题:希望人才都来归顺,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运用比喻、典故表达了自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忱。
  • 5. (2023高一上·绍兴期末) 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从下面三句中任选二句完成,如果三句都写,以前二句为准)

    1. (1) 《劝学》中,表明君子需要广泛学习和每天省察来增加自己的见识,提升自己的德行的句子是:
    2. (2) 《登高》中“”的感慨,抒发了杜甫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愁情。
    3. (3) 对秦观的《鹊桥仙》中“”这两句,明人沈际飞评价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腐朽为神奇!”
二、表达与交流。
  • 6. (2023高一上·绍兴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Ⅰ

    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____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含)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____。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zhào/zào)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选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选自《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 (1) 文中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加点的字形或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固然  涵  躁(zào) B . 虽然  含  躁(zhào) C . 虽然  涵  躁(zào) D . 固然  含  躁(zhào)
    2. (2) 下列句子中运用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B .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C . 他们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 .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3. (3) 请将下面文段中的六句话按照正确的语序填在横线上(    )

      ①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

      ②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

      ③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

      ④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⑤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

      ⑥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

  • 7. (2023高一上·绍兴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Ⅱ

    继“内卷”和“躺平”被频繁使用后,“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成为年轻人在现实面前的一句吐槽。①____,一些人在反复横跳下,开启了另一种可能:“45度人生”,这是一种介于0度“躺平”和90度“内卷”的“折中状态”。

    这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状态,但面对当下社会所带来的学业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我们都会有迷惘的时候。以为能走的路突然不能再走下去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风起云涌的环境中保持安宁的自我。所以,②____。

    正如那位撞脸“兵马俑”的英语老师董宇辉,他曾一度也“卷”,连续5年押中高考真题,连十年前的高考题目都能完整背下来。随着“双减”落地,新东方迎来艰难时刻。“躺平是躺不平的”,董宇辉踩着石头过河,跟随新东方转型做起网络直播。凭借深入浅出的人文表达,吸引很多学生专程看直播,不为别的,就为了学习。“一时之间,我不知道该下单,还是该记笔记。”他绝地逢生,走向了事业的“第二春”。

    夹角前是迷茫,夹角中是彷徨,夹角之后是成长。从这个角度看,选择“45度人生”既是一种平衡,③____。“45度”是预备起跑的前奏,也是迎接新挑战前的缓冲。倾斜代表着松弛与力量兼而有之,或许只要客观面对自己的能力和欲望,才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竖立起自己内心世界的规矩。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倾斜代表着松弛与力量兼而有之,或许只有客观面对自己的能力和欲望,才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竖立起自己内心世界的秩序。 B . 倾斜代表着松弛与力量兼而有之,或许只要客观面对自己的能力和欲望,才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建立起自己内心世界的规矩。 C . 倾斜代表着松弛与力量兼而有之,或许只要客观面对自己的能力和欲望,才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竖立起自己内心世界的规矩。 D . 倾斜代表着松弛与力量兼而有之,或许只有客观面对自己的能力和欲望,才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建立起自己内心世界的秩序。
    2. (2) 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 8. (2023高一上·绍兴期末) 作文。

    在交往中,有人爱好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有人喜欢迂回曲折委婉含蓄,有人擅长放低姿态谦逊平和……表达的方式没有好坏之分,但表达的结果有可能产生不同。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⒈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⒉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⒊不少于600字。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