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上·佛山期末)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材料二: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黄帝师风后,颛顼师老彭,帝喾师祝融,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若此言之而信,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乎?君子之求丰厚也,非为嘉馔、美服、淫乐、声色也,乃将以底其道而迈其德也。

    先圣之智,心达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经典以遗后人。试使贤人君子释于学问,抱质而行,必弗具也;及使从师就学,按经而行,聪达之明,德义之理,亦庶矣。是故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后人以经典往合圣心也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赞学》,有删减)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是故圣人A以其心来B造经典C后人以经典D往合圣心也E故修经之F贤G德近于H圣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族,指类,同类的人,与《师说》“郯子之徒”的“徒”意思相同,可归类记忆。 B . 信,指真实,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字词义相同。 C . 师,“孔子师老聃”中的“师”,与“而耻学于师”的“师”,两者用法不相同。 D . 乃,与前文的“非为”相对,表示判断,指“是”,根据语境可翻译为“而是”。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则材料都探讨了学习问题,前者的论述针对的是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后者的论述侧重于学习的重要意义。 B . 两则材料都提及“君子”,前者有“君子不齿”,后者有“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君子之求丰厚也”,含义全都相同。 C . 两则材料作者都重视对经典的学习,材料二中的《易》《礼》《乐》《诗》《书》《春秋》就是“六艺经传”中的“六艺”。 D . 两则材料都倡导要向老师学习,前者以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等普通人能拜师学习为例,后者则以众多圣哲拜师学习为例。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③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5. (5) 君子勤修学问有哪些意义?请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