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人对诗歌意象的认识和把握的自觉意识主要受到现代主义观念和作品的影响。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诗歌意象的设计往往与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虽然作为现代诗歌文化基础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化、反抗传统为价值指向的,但任何一个偏激地反传统的诗人也不可能摆脱优秀的传统文化遗存的深刻影响。新诗中常有传统意象的闪现。现代诗人毕竟是喝传统文化的乳汁成长起来的,各种文化遗传信息显然会在他们的新诗创作中发挥作用。于是,传统诗歌的意象几乎就从未间断过在新诗创作中的影响。
戴望舒重视选用古典意象,主张从古典意象中孕育新的情绪,或将新情绪诉诸旧意象来表现。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成功借鉴,使他成为30年代首屈一指的诗人。他在诗思运作过程中常不经意地拈来古诗意象,从而使诗意显示出葱茏的古雅意味。有着这样的古意雅情,戴望舒几乎每一作诗,便沉陷于古典意象的包围之中。连连不断的古典意象启发着他,使得他比其他诗人多了一份灵感的源泉,于是他能写出《雨巷》这样堪称典范的现代诗。
《雨巷》属于戴望舒说的那种通过旧的意象表现新情绪的代表性诗歌。谁都能一眼看出此诗直接采用了古诗中的丁香意象,但是,戴望舒没有简单地重复表现古典的丁香意象所包含的意绪,而是以古典意象固有的意绪作序引,借题发挥地表现自己新的体验、新的情感。戴望舒并没有把此诗真的写成“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没有在“愁”字上大做文章,虽然他每每写到“愁怨”“忧愁”,而将这些传统意象的内容赋予了一位假想中的姑娘,这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实际上是他对古典诗歌中有关意象的复合印象的人格化体现,以她的恍惚出现又飘然而逝来表现诗人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情绪体验。于是,在这首诗中,“愁”不再像古诗中那样是表现的主要对象,“冷漠,凄清,又惆怅”才是全诗表现的“新情绪”,“愁”连同包含“愁”绪的丁香意象,以及将这意象人格化的那位想象中的姑娘,都只成了借以表现这些“新情绪”的客体。
在意象构思上,现代诗人普遍锐意于创新。即使不能创新,也至少要做到对旧意象进行翻新。墨守旧意象、旧意境,一向被视为保守乃至无能的表现。朱自清在《解诗》一文中指出:“诗人的譬喻要创新,至少变故为新,组织也总要新,要变。”
许多传统的意象由于构思方式的不同而面临着内涵的改变。古代诗人构思意象纯粹由“象”出发,以“象”为主,附“意”于“象”。比如“黄昏”,古代诗人们首先捕捉到“黄昏”的景象之美:那时明暗交错,彼此混沌,云里雾里,一派朦胧;若夫日沉月初上,则牵动微妙幽思,顿生浪漫之想,遂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唱。于是,黄昏之象的美引起了一系列美的意念,让传统的“黄昏”意象充满了美艳动人的光泽。因此,尽管“黄昏”也易勾起愁绪,但古人宁愿将表现愁绪的任务交付给黄昏之后的皎皎明月或黄昏之前的沉沉暮日,唯独避开黄昏。现代诗人则毫不犹豫地将种种愁绪交付黄昏意象去表现,因为现代诗人的意象营构是“意”常先于“象”,产生了一定的“意”并酝酿到相当的浓度之后,才在“象”的世界寻找载体结成意象。于是对于黄昏这样的古老意象,他们可以先不加以审美的理解,而将自己的现代感受和人生体验中的一些相应印象赋予黄昏意象作新的表现,这就改变了黄昏意象传统的内涵,而使之呈示出迷茫、悲愁色调。现代的“黄昏”意象因而划出了与传统意象清晰的界线。
对于古代诗人来说,一个成功的意象营造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因为它可能成为万代诗人借鉴的对象,成为一种经典;可在过分信奉“兴生于中,无有古事”之信条的现代诗人笔下,他们的意象造设无须像古代诗人那样求得普遍的共感,只要体现出现代感兴的独特性。而且,各种现代诗歌理论都在鼓励感受和表述的独创性,这使得现代诗歌意象的造设便呈现出随意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所揭示的结果便有两个方面,一是意象的繁多和重叠,二是意象的个性化及对普遍经验的突破。现代诗歌,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是建立在艺术个人主义化观念基础之上的,其理论往往只注重创新,鼓励意象的新奇,相对忽略了意象设计的普遍意义,造成许多“读不懂”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影响了中国现代诗歌意象的经典化。
(摘录自朱寿桐《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节选自闻一多《红烛》
史 可
张炜
①一个年过半百的男人如果长了一双美丽的、水灵灵的眼睛,你会感到很别扭。当我第一次见到史可的时候,简直是愣了一下。
他是最高大的男人了,手大脚大,颧骨很高,像一切上了年纪的农民一样,皱纹密布。赤着脚,他的手差不多像脚一样大,手心手背都有一层硬壳。最终是他的眼睛把我吸引住了——像姑娘一样温柔……我说:“你好!忙些什么?”他咧开嘴笑了,说:
“编。”他是个编匠。这个地方出编匠……他们依赖灌木枝条过日子,用巧手把它们编成什么笆篱呀小筐呀,编成果笼——天底下再也没有比这里更高明的编匠了,而且数量极多;男人编,女人编,祖祖辈辈都干这个。
我问史可:“你现在都编些什么?”
“他能编些什么!还不就是苹果笼子、小车道……”他老婆抢先答了。
“很赚钱吗?”
“你问他吧!”她看了男人一眼。
史可笑了笑。老婆见他不答就说:“不敢说不挣。要不挣,俺娘仨吃什么穿什么……还是‘改革’好啊,如今大家都有好前程。”
我们一块儿进了低矮的小瓦房子——史可个子大,使劲地、熟练地弓弓腰钻进院门。院子真干净,像这儿的任何家庭一样,猪圈在左侧,猪见了来人就哼哼。圈墙的青石上放了一盆仙人球。院子当中躺了个浅黄色大狗,像虎那么大,只是出奇地和善,见我来了,打个哈欠。
我提出参观参观他的工作间,他打开工作间的门,一阵浓烈的酸臭味儿扑面而来。这个工作间值得好好记下来——我一辈子也见不到这样奇异的地方了。因为要防风雨,史可将整个宽宽的后夹道上方用编起的紫穗槐帘子盖严,又用草泥封住。到处堆满了沤制过的紫穗槐、柳条、杨树条,那酸臭味就从这儿散发出来。②中间一块地方很规整,有一个大麦草墩,像国王的宝座,我猜想平时史可就坐在这上面干活。以草墩为中心,像蛛网一般排出一行行木概,坚实而齐整,一个个木概间有粗麻线连着。大概树条子要别进木概间,然后按照它的归束编起来。夹道最西端是仓库模样的地方,那里摞了一大堆苹果笼儿,白柳条器……有的做得精妙极了,圆圆的,像机器切削成的零件一样,光滑明亮,有底儿有盖儿,开启时“啪啦”一响。我抚摸着,身后的女主人嚷了一句:“点心盒子。如今生活都提高了,谁家都要这样一个盒子。”我从心里赞叹起来。
史可开始工作,他招呼一声,老婆递过一个油布扎腰。他把身边的骨头边子、弯刀儿、小钢尺什么的哗啦啦往跟前拢一拢,抓过一束黑色树条就舞弄起来。只听得唰唰一阵响,地上有了模样:一只果笼的底儿开始生成第一圈儿。枝条儿四下散开,中间是黑色的圆心。③一双硬硬的大手按住它,一扭一转,拍拍,打打,用刀子一削,麻线开始勒紧。一眨眼果笼儿快成了……神奇的手啊!令人难以置信的史可的手啊!
“这原材料是买的还是……”
“还亏孩子妈哩!这么多树条子是谁割来的?谁沤的?她哩!如今人巧妙了,鬼哩!卖树条子的说:在地里,自己割吧!咱就得带上镰刀进海滩去。她怕我误工,自己去了。树条上百刺毛虫蜇人哪,她肚子上、脊梁上都起了泡……”
“嗐!快算了吧!”她不耐烦地堵住他的话头。
一时无语。我想起了什么,问:“不是搞‘外向型’经济了吗?你编这些东西不可以出口吗?”史可精神了,停了手里的活儿:“对,如今兴‘外向型儿’啦,”他的“型”字儿化得非常重,有点好笑,“外向型儿好——我前一段编了‘牛角角篮子’,听说就是出国去的……”女主人打断说:“是‘牛角篮’,上级来的时候,让俺干的。”
史可站了起来:“我的活计这么说也传到外国了。上级说,这东西能换来‘外魂儿’……”我笑了。我想那当然是“外汇”。
我默默无言。话题转到祖传的手艺上。史可告诉我他爷爷、爷爷的爷爷,一辈辈都编条活儿。我说你的手艺比他们好吧?他惊讶地瞪起眼:“什么?差得多!我想不出还有更高的手艺。”史可说他差不多天天坐这儿编,风雨都碰不着,也挺好的——就是有一点不好,有时——不,常常的,忘了是什么节令、什么日子!就这点不好。加上在暗处呆久了,怕光,出门日头一照泪哗哗,有人笑话我这么大了还哭——谁哭咧?!
④我真想陪他大笑一场。
这时,他们的两个女儿放学回家了——两个都十五六岁,像双胞胎似的。她们一探头,又缩回去。真漂亮的两个姑娘,像父亲的眼睛一样美丽。她们穿得都很入时,不用说是光彩照人的。母亲见我注意她的女儿了,就自语般地说:“再穷也得舍上,不能让人看扁了……他有钱就存上,两年存了二百五十三块,都是两块、三块存起来的……”
史可扫了她一眼,她闭了嘴。
“存钱是爱国哩!”史可说了一句。他有些不快,大概嫌老婆在生人面前露了经济底细。我赶紧把话题岔开,就问:“你们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
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答:“无病无灾。闺女考上学。”
暮色里,我告别了这一家。在低矮的门洞那儿,史可的两个姑娘推搡着,哧哧笑。其中的一个展开巴掌,掌心里是几个印了花纹的小面饼。我愉快地收下了。“七月七,做巧饼”——那是当地有名的“巧饼”啊。
1988年9月(节选自《共和国故事丛书·80年代》有删改)
材料一: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材料二: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黄帝师风后,颛顼师老彭,帝喾师祝融,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若此言之而信,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乎?君子之求丰厚也,非为嘉馔、美服、淫乐、声色也,乃将以底其道而迈其德也。
先圣之智,心达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经典以遗后人。试使贤人君子释于学问,抱质而行,必弗具也;及使从师就学,按经而行,聪达之明,德义之理,亦庶矣。是故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后人以经典往合圣心也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赞学》,有删减)
是故圣人A以其心来B造经典C后人以经典D往合圣心也E故修经之F贤G德近于H圣矣。
①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③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溪水①
王守仁
溪石何落落,溪水何泠泠。
坐石弄溪水,欣然濯我缨。
溪水清见底,照我白发生。
年华若流水,一去无回停。
悠悠百年内,吾道终何成。
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谪贵阳龙场之时。
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谪贵阳龙场之时。
雾在树林间游行着。乳白的,蠕动的,雾是庞大的神物,是神物的嘘气,替满谷拉起幔子,又游行着,沿着巉岩向上升。
上面地名朝天嘴,六月间旅行人走了一段长途后,坐在这嘴上一棵亭亭如车盖的黄桷树下,一边饮着木桶里的施茶,解衣当风,一边望下山谷,满谷的杉树正直,漂亮如年青男子,使他赞美叹息。
现在它们正在雾里被锯伐着。山林的主人以两年或三年的期限卖它们给木商,较大的成材的陆续锯伐去,幼弱的照例留下来,十年后又是一片茂林。
树在锯子下响着快乐的语言,木屑散落在地上的白霜上,相间杂。锯工们起来,用绳子系在树身上,然后奔到远处去力曳。树倒下了,发出一声快乐的叫喊,一种牺牲自己的快乐,如梦想的孩子离开家,奔向不可知的运命时嘴里所喊出的。去做谁家的柱头吗,还是去做谁家的地板,不可知。
此处彼处都是锯声,树折声,工人们以辛苦的工作为晨间的祷歌,随雾充满山谷,向上升。
(节选自何其芳《画梦录·伐木》,有删改)
何其芳有“画梦”情结,《伐木》一文体现了何其芳超越功利的人生态度,带有浪漫和唯美的倾向。如①;山林主人售树卖钱,也保护树林生生不息;② ;这些都暗含作者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奋斗”两个字写在每一代中国青年的基因里。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学习提示”中写道:要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对话”。其实,不仅是阅读,各种形式的“对话”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无处不在,我们常常需要与不同的对象进行“对话”。
你又有着怎样的“对话”体验或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